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凝笳的意思、凝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凝笳的解释

徐缓幽咽的笳声。《文选·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李善 注:“徐引声谓之凝。” 张铣 注:“凝笳,其声凝咽也。” 唐 温庭筠 《雉场歌》:“麦陇桑阴小山晚,六虯归去凝笳远。” 宋 梅尧臣 《赠仆射侍中刘相公挽词》之一:“归椁关山远,凝笳道路悲。”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凝笳”是古代诗文中的词汇,指徐缓幽咽的笳声,常用于营造深沉、悲凉的情感氛围。以下为具体解析:

  1. 基本释义
    “凝笳”由“凝”和“笳”组成:

    • 凝:形容声音缓慢、滞留,如李善注《文选》提到“徐引声谓之凝”,张铣进一步解释为“其声凝咽”,即声音低沉哽咽。
    • 笳:古代吹奏乐器,类似笛或箫,多用于边塞或送别场景,音色苍凉。
  2. 文学引用与意境

    • 南朝谢朓《鼓吹曲》中“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一句,以凝笳与鼓声结合,描绘仪仗肃穆的场景。
    • 唐代温庭筠《雉场歌》用“六虯归去凝笳远”表现离别后的空寂;宋代梅尧臣在挽词中借“凝笳道路悲”渲染哀伤氛围。
  3. 情感与文化内涵
    该词多用于表达悲戚、肃穆之情,常见于送别、怀古或悼亡题材,与边塞、宫廷等场景关联,体现古代文人对声音与情感关系的细腻捕捉。

由于目前可考资料有限,以上解析主要基于古代诗文注释及用例。如需更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文选》《全唐诗》等古籍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凝笳

凝笳(níng jiā)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凝和笳。

凝(níng)是由冫(bīng)部和半包围部组成,是偏旁部首,表示液体凝固成固体的状态。凝的拆分部首是冫,拼音是bīng。

凝的笔画数为5画,读音是níng。在繁体字中,凝的写法是凝。

笳(jiā)是由竹字头部和音符部组成,表示一种古代的吹管乐器。笳的拆分部首是竹,拼音是zhú。

笳的笔画数为9画,读音是jiā。在繁体字中,笳的写法是笳。

来源

凝笳一词来源于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的一句:“凝笳声里月如霜”,意为月光下凝结出的笳声。该词形容笳声悠扬动人,使人感到神往。

繁体与古时候汉字写法

凝的繁体字写作凝,笳的繁体字写作笳。而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变体,但总体来说,凝笳的字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句

1. 夜晚的寂静中,凝笳声远远传来。

2. 落日余晖下,凝笳声如丝如织、清幽动听。

组词

凝心、凝视、笳箫、笳书、笳音等。

近义词

凝固、凝重、哀笳等。

反义词

流动、轻松、欢乐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