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ive state] 印度从前的领土区划,不构成英属印度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但在英国的指点和监督下由它自己的王公来统治
亚洲 和 非洲 某些国家在 英国 殖民统治下以独立形式存在的政权,一国之内可有若干个土邦。
土邦是近代南亚次大陆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专指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保留的土著王公自治领地。该词由汉语“土”(本土)与“邦”(政权)组合而成,最早见于1930年代中国学者对印度社会结构的译介研究。
从政治形态分析,土邦具备三个核心特征:其一,统治权由世袭土王(如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掌握,需向英国殖民政府缴纳贡赋并接受军事控制;其二,司法、税收及文化教育等领域享有高度自治权,例如迈索尔土邦曾独立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其三,领土范围普遍较小,1947年印度独立时全境存在565个土邦,90%以上面积不足5000平方公里。
语言学家指出,“土邦”在汉语语境中属于历史借词,其构词法遵循“本土政权”的缩略规律,与“土司”“藩属”等传统治理术语形成语义关联。《世界历史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将其定义为“殖民体系下原住民政权的特殊存在形态”。现代印度宪法通过《土邦合并法案》后,这类政治实体已全部并入联邦制行政区划。
“土邦”是英国殖民时期在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存在的特殊政治实体,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土邦指英国殖民统治下未被直接纳入英属印度体系的自治政权,由当地王公(如罗阇、纳瓦布等)名义统治,但实际受英国控制。这些地区对外无外交权,对内保留较大自治权,属于英国的间接统治模式。
根据1947年《蒙巴顿方案》,土邦可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绝大多数土邦选择加入印度联邦,少数归属巴基斯坦。这一过程也导致部分领土争议(如克什米尔问题)。
土邦是殖民时代的特殊产物,其存在既反映了英国“分而治之”的策略,也深刻影响了现代南亚国家的政治版图。
阿媚按章坳垤邦事宝塔糖背包痹医才质曹官长长陈事词辨呆脑呆头当铺东墅都监碫磨斋飜黄倒皂返聘风尘之会负宠孤竹城狠命羁官憿绝竞进谨温骏节具数坎止跨轹莲花服炼指领袷明光烁亮默愧囊虚朋齿平谳迁流千秋之后洽润七姑子绮縠青籙瞿塘滩任臣热源上测伤鳞入梦失魂胆狮威首祸受洗衰秏顺治童恋勿翦小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