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惟邦本的意思、民惟邦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惟邦本的解释

惟:乃,是;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

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惟邦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理念,意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该词出自儒家经典《尚书·五子之歌》,原文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核心思想强调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只有根基稳固(即民心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次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指百姓、民众,是社会的主体。《说文解字》释为“众萌也”,即广大平民群体。

  2. 通“唯”,意为“是”“只有”,表示强调与唯一性。

  3. 指国家、政权。《说文》注:“国也”,即政治实体。

  4. 本义为草木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根基或核心。《论语·学而》有“君子务本”,即强调根本的重要性。

全句直译:人民是国家的根基。


二、思想内涵

  1. 政治哲学基础

    主张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障民众福祉,统治合法性源于民心向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是对此思想的深化。

  2. 治国实践要求

    统治者须以民生为重,轻徭薄赋、慎用刑罚。如《管子·牧民》所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 历史警示意义

    《五子之歌》以夏太康失国为鉴,指出若统治者背离“民本”,将导致“邦危”甚至“邦灭”。


三、现代价值

“民惟邦本”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传统,当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之精神相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参考来源:

  1. 《尚书·五子之歌》(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3. 孟子《孟子·尽心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 管仲《管子·牧民》(黎翔凤《管子校注》)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中国政府网)

网络扩展解释

“民惟邦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其核心含义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安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结构

    • 民:指百姓、民众。
    • 惟:意为“是”,表示肯定判断。
    • 邦:指国家或政权。
    • 本:即根本、基础。
      全句可直译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2. 深层内涵
    强调国家存续的基础在于民众,统治者必须重视民生、顺应民意,否则政权将失去根基。与“神本”“君本”相对,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二、历史背景与出处

  1. 文献来源
    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背景:大禹之孙太康失德,其弟以“民本”思想劝诫统治者,警示其若轻视民众,国家将陷入危机。
  2. 历代引用

    • 元朝史书《元史·岳柱传》引用此句,强调“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
    • 清朝光绪时期也曾用此句反思治国之道。

三、思想意义

  1. 治国逻辑
    以“树根与枝叶”为喻(如的比喻),民众如树根,国家如枝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统治者需关注民生、保障民权,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2. 文化影响

    • 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之一,影响后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民本理念。
    • 与“君权神授”形成对比,主张政权合法性应基于民心向背。

四、现代启示

“民惟邦本”至今仍被视作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强调政府需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治理智慧的贡献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阿法抱伏参怀长筭雠古楚野楚奏摧塌督篆扉页改是成非割刀给赐亘历公开审理公望好汉不吃眼前亏红苕滑稽剧缋素护丧郊歌街里节肢动物今律考择控股公司劳方六世理正陆浚仪论法慢性面黄肌瘦秘器磨厉以须磨甎作镜逆箭女子国平炉平粜譬语霹震晴曛杀矢释神树惇算请岁聿其莫擡估踏空天命头家娘土系瓦鬲亡虑伪体无偏无颇显宠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