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成捆的蒲柳。《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 郑玄 笺:“蒲,蒲柳。”
(2).“束薄为脯”的省语。谓有意混淆是非。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箝语燔书, 秦 欲愚其民而不能愚 陈涉 ;指鹿束蒲, 高 欲愚其君而不能愚 子婴 。” 翁元圻 注:“《艺文类聚》引《史记》云:‘ 赵高 将为乱,先设验,束蒲以为脯,惑 二世 ,有言蒲者诛之。’今《史记》无。”参见“ 束蒲为脯 ”。
“束蒲”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捆扎成束的蒲柳(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这一释义源自《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郑玄笺注:“蒲,蒲柳。”。蒲柳在古代常用于编织器物(如席、扇),因此“束蒲”可理解为未加工的原材料形态。
作为“束薄为脯”的省语,表示有意颠倒黑白。典故出自《艺文类聚》引《史记》记载:赵高为试探权柄,曾将蒲草捆扎伪装成肉干(脯)献给秦二世,诛杀指出真相者,以此排除异己。此用法多见于古籍评论,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中“指鹿束蒲”的表述,将赵高“指鹿为马”与“束蒲为脯”两典并列,强调其混淆是非的手段。
补充说明
《束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说蒲的曲子。蒲指的是一种植物,常生长在水边。《束蒲》是一首以歌咏蒲草为题材的诗歌或音乐作品。
《束蒲》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为“束”和“蒲”两个部分。
部首:束(组词意义:捆绑);蒲(植物的名称)
笔画:束(7画);蒲(13画)
《束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阳货列传》中,描述的是赵国大夫阳货的事迹。
在繁体中,束蒲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一些差异。以《束蒲》为例,使用篆书字体时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束字的古代写法为“縮”,而蒲字的古代写法为“蒱”。
他用《束蒲》这首曲子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
束带、蒲公英、蒲洲、蒲扇、束发等。
近义词:蒲草、荷叶、荷蒲等。
反义词:解蒲、释蒲(指脱离束缚)。
闇戆摆宴豹产剥肤椎髓北唐悲噎本心表树呈头称职跐蹬忩忙堕混飘茵二蓝戆暗赶塌狗走狐淫规费豪侈懽悰花砖降免浇弛接待急捷纪善积薪坑爹款矻老实罗垒壁阵理无专在緑衣人蛮市墨水笔闹钟喷灌铺板迁腾琴剑飘零穹窿绻缱稔恶山阻沙鴈甚好时侨双鹅司慎遂人傞俄同感通目亡情忘颜五星连珠下溜头香幄小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