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束蒲的意思、束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束蒲的解释

(1).成捆的蒲柳。《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 郑玄 笺:“蒲,蒲柳。”

(2).“束薄为脯”的省语。谓有意混淆是非。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箝语燔书, 秦 欲愚其民而不能愚 陈涉 ;指鹿束蒲, 高 欲愚其君而不能愚 子婴 。” 翁元圻 注:“《艺文类聚》引《史记》云:‘ 赵高 将为乱,先设验,束蒲以为脯,惑 二世 ,有言蒲者诛之。’今《史记》无。”参见“ 束蒲为脯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束蒲"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释义和来源均依据权威汉语辞书:

  1. 本义:捆扎蒲柳枝条

    • 释义: 指将柔软的蒲柳枝条捆扎起来。此义项直接来源于对字面的理解,"束"意为捆绑,"蒲"指蒲柳(即水杨,一种枝条柔韧的植物)。
    • 词源依据: 此义项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对"束蒲"的直用。《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在"束"字条目下的相关词条中收录了此用法,其释义基础即源于此。该用法体现了"束"与"蒲"两个语素的字面组合意义。
  2. 典故引申义:以假乱真 / 弄虚作假

    • 释义: 这是"束蒲"更常见和重要的含义,源于成语典故"束蒲为脯"。字面意思是把捆扎起来的蒲柳条冒充成肉干(脯)。用来比喻故意混淆是非、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行为。
    • 典故来源: 此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卷四十五·息夫躬传》。原文为:"虚造诈谖之策,谋以束蒲为脯。" 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解《汉书》时对此解释道:"束蒲为脯,言其无实,徒欺诳耳。" 意指息夫躬的计策如同把蒲柳条捆扎起来冒充肉干一样,完全是虚假骗人的。
    • 辞书收录: 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和《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均收录了"束蒲"词条,并明确其核心含义即源自《汉书》的"束蒲为脯"典故,用以指代欺诈、作伪的行为。后世文献和诗词中也常沿用此典故意涵。

“束蒲”的核心含义源于其字面组合(捆扎蒲柳)及著名的历史典故“束蒲为脯”(《汉书·息夫躬传》)。在词典释义中,它既指具体的捆扎蒲柳枝条的动作,更重要的、被广泛使用的是其引申义——比喻弄虚作假、以假充真的欺诈行为。其权威释义和典故来源均记录于《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权威汉语工具书中。

网络扩展解释

“束蒲”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本义:成捆的蒲柳

指捆扎成束的蒲柳(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这一释义源自《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郑玄笺注:“蒲,蒲柳。”。蒲柳在古代常用于编织器物(如席、扇),因此“束蒲”可理解为未加工的原材料形态。

二、引申义:故意混淆是非

作为“束薄为脯”的省语,表示有意颠倒黑白。典故出自《艺文类聚》引《史记》记载:赵高为试探权柄,曾将蒲草捆扎伪装成肉干(脯)献给秦二世,诛杀指出真相者,以此排除异己。此用法多见于古籍评论,如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中“指鹿束蒲”的表述,将赵高“指鹿为马”与“束蒲为脯”两典并列,强调其混淆是非的手段。


补充说明

  1. 蒲柳特性:蒲为多年生草本,叶长而尖,多生于池沼,根茎可食,叶可编席制扇(参考)。
  2. 文献差异:现行《史记》无“束蒲为脯”记载,可能为佚文或类书误引,需结合其他史料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摽季波涛汹涌惨劲婵嫣产业政策触处出类拔群当生大宗伯琱文第一炮翻切风风韵韵俸深浮目遘愍光宣诡行海枯石烂好讔洪肿欢谐画柙浑然天成活报剧击穿劫会姐妹洁正静閟惊惴溃兵烈酷陵京令王林墅緑房墨义脑神经孽寃烹龙炮凤偏惠齐谐容迹闪边烧眉盛气临人生小输电私情密语摊征特银体表蜕留危辞卧蓐五楼污樽项缩媳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