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imbs]∶指人的四肢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 [four styles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书法中指真、草、隶、篆四种字体
(1).四肢。《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 晋 陶潜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 清 赵翼 《偶书所见》诗:“乃厌四体勤,专想饱且燠。”
(2).指整个身体,身躯。 唐 顾况 《谢王郎中赠琴鹤》诗:“因想 羡门 辈,眇然四体轻。”《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儿今此行,若再饮酒,有违父命,四体不得回乡。”
(3).比喻君王的辅弼大臣。《左传·襄公三十年》:“且司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体也。” 杜预 注:“俱股肱也。”《后汉书·蔡邕传》:“夫宰相大臣,君之四体。”
(4).指 晋 卫恒 所撰《四体书势》。见《晋书·卫恒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字法昉自《四体》。”原注:“ 晋 卫恒 撰。”
(5).指古文、篆、隶、草四种书体。 清 马国翰 《<四体书势>序》:“ 恒 於四体,自作古、隶二势,篆述 蔡邕 ,草述 崔瑗 ,合而讽诵,如出一手。”
(6).今亦通称真、草、隶、篆四种书体。
(7).集句诗的别称。 宋 陈师道 《后山居士诗话》:“ 王荆公 莫年喜为集句, 唐 人号为‘四体’。”
"四体"在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核心释义:
一、人体四肢的统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235页明确将"四体"解释为"指人的四肢",即双手与双足的总称。这一用法源自古代对人体结构的朴素认知,《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记载,即以四体代指劳动能力,反映农耕文明对肢体运用的重视。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将"体"字本义注解为"总十二属也",其中四肢即为重要组成部分。
二、书法字体的分类体系 在书法艺术领域,《中国书法大辞典》将"四体"定义为汉字演变的四大书体:
该分类体系在《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强调四体承载着汉字从象形符号到抽象线条的审美嬗变过程。
部分典籍中"四体"还特指《诗经》的四种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此说见于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但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该引申义。
“四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本义为四肢
源自《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人的双手和双脚。例如晋代陶渊明在诗中提到“四体诚已疲”,强调身体的劳作疲惫感。
引申为整个身躯
唐代顾况《谢王郎中赠琴鹤》用“四体轻”形容身体轻盈,扩展为对全身的指代。
在书法领域,“四体”特指以下四种字体:
哀矜嗷嗷无告饱鼓鼓悲喜交至绷紧奔竞碧沚禅版车迹春作弹鐄达知低陷風雲月露帉錔鹤岭诃陵国鹤觞纥支支朚伥秽荟回腰回匝火暖斛觫甲第连天架格讦辞桀纣掘进秬秠磕瓜雷厉风飞僚采黎瘼礼炮醴泉率略民穷财尽麰粉嚬噈钱贯千辛万苦巧手清埽倾世寝丘入民三十六耍滑暑晏姝子俗流童鸡图瓦卢温李文绫香蕉详扣欣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