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暑的意思、避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暑的解释

(1) [pass the summer holidays;be away for the summer holidays;spend a holiday at a summer resort]∶到凉爽的地方度过炎热的暑期

(2) [prevent sunstroke]∶避免中暑

详细解释

(1).辟除暑热;免受暑热。《墨子·公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猪》:“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秽得避暑。”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荷花》:“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汉书·元后传》:“初, 成都侯 商 尝病,欲避暑,从上借 明光宫 。” 唐 杜甫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之一:“避暑 云安县 ,秋风早下来。” 茅盾 《昙》:“你是小胖子,所以怕热,仍旧要到 普陀 去避暑的罢?”

(3).避免中暑。 周瘦鹃 《拈花集·蔷薇开殿春风》:“ 中国 国药店有野蔷薇露,饮之清火避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避暑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避”与“暑”二字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躲避炎热的气候,到凉爽的地方居住或暂住”。从构词法分析,“避”为动词,意为“躲开、回避”;“暑”指夏季的炎热天气,属于名词性语素,二者组合形成动宾结构。

在历史文化层面,“避暑”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已隐含古人应对暑热的生活智慧。汉代《淮南子》提出“夏处高以避暑”的养生理念,说明古代已形成系统性的避暑方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则展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避暑哲学。

现代语义中,“避暑”包含三层内涵:①气候调节行为,如选择海滨、山区等低温环境居住;②特定建筑功能,如承德避暑山庄等古代行宫;③民俗活动统称,涵盖饮凉茶、穿夏布等传统降温习俗。相关词汇“避暑胜地”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注解为“夏季气候凉爽适宜避暑的风景优美地区”。

从词义演变角度看,该词经历了从单纯气候应对到复合文化符号的转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录的“造凉殿法”,以及宋代《东京梦华录》所述“六月巷陌杂卖冰雪”等史料,均佐证了避暑习俗在中国社会中的持续性发展。

网络扩展解释

“避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避暑(拼音:bì shǔ)包含两层意思:
      • 到凉爽的地方度过炎热夏季:指人们在夏季选择气候宜人的地方居住或旅行,如“承德避暑山庄”。
      • 避免中暑或免受暑热:通过药物、饮食或行为调节来预防高温对身体的影响,例如“服用避暑药”。
  2. 历史典故与起源

    • 该词最早见于《墨子·公孟》:“冬避寒焉,夏避暑焉”,说明古人建造房屋时已考虑避暑需求。
    • 北魏《齐民要术》提到用泥秽环境帮助牲畜避暑,进一步扩展了应用场景。
  3. 实际应用与例句

    • 地点选择:“夏天到北戴河避暑”;“大连是避暑胜地”。
    • 行为描述:“心静自然凉”的禅意避暑(出自古诗)。
  4. 避暑方法

    • 根据传统经验,避暑可通过:
      • 饮食调节:少吃多餐、适量辛辣食物促进排汗降温。
      • 环境选择:寻找阴凉、通风处或利用水体降温。
  5. 反义词与对比

    • 避寒:与“避暑”形成季节行为对照,前者指冬季躲避寒冷。

“避暑”既是一种应对自然气候的生活方式,也蕴含古人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方法,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白石脂逼制波斯枣承志齿长创造性思维慈乌丹旐搭转登哥对子多年来烦冗府城符録盖建怪事咄咄锅脐灰火虬豭尾解祠洁牙进率鸡桑久闻大名,如雷贯耳郡将俊举刻木可异窥察困弊吏体飂飕绵绵缗缗眇年觅迹寻踪名不副实睦友盘水加剑偏襌泼火雨遣制青琱钦和穷饮荣膺丧躯圣惠方水笔天命论拖长脱洒拓绪畏缩不前献谄饷酬香火缘镶金吓辱泻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