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侧着耳朵静听。《史记·淮阴侯列传》:“农夫莫不輟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 唐 章碣 《陪浙西王侍郎夜宴》诗:“小儒末座频倾耳,祗怕城头画角催。” 叶圣陶 《穷愁》:“老母倾耳 阿松 榻,微闻转侧。”
“倾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侧耳专注地倾听,通常用于形容集中注意力聆听他人言语或声音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史记》《礼记》等文献。
倾耳是一个动词短语,意为仔细倾听,专心聆听。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倾」和「耳」。
「倾」的部首是「亻」,它表示人,「倾」的右边是「斤」,是一个文化符号,表示砍柴的刀,本义是向一边倾斜,引申为向某处倾向、流向某处,也可解释为将某物彻底倾倒或倾泻。在「倾耳」中,「倾」的意思是将注意力、心思或倾向聚焦到特定对象上。
「耳」是一个表示耳朵的象形字,它表示耳朵的外形。在「倾耳」中,「耳」象征着听觉能力和聆听的动作。
「倾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文公十四年》中,描述了孔子对学生弟子的教育:「读书不要止于书本,还要兼及观察听听说说,倾耳聆听,虽有微末之词,或可使你有所行。」这段话强调了聆听的重要性。
在繁体字中,「倾」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而「耳」写作「耳朿」。
古代的「倾耳」写作「傾耳」,字形中间的「文」与「二」相连,上面有一个「耳」字旁,下面有一个「長」字旁,形象地表示了一个人将耳朵倾斜向前伸,仔细倾听的样子。
例句:
请聆听老师的教导,倾耳聆听才能有所收获。
组词:倾听、倾心、倾斜、耳朵、耳闻目睹。
近义词:聆听、倾听、静听。
反义词:置若罔闻、对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