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学多识的人。《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 闻 子产 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公羊之非》:“诸侯不再娶,何以 晋 少姜 卒 齐 人请续婚? 叔向 为博物君子,不引不再娶之礼以辞之,而乃以丧辞耶?”
"博物君子"是汉语中一个典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学识渊博且品行高洁之人。该词可拆解为两个语素进行训诂:
一、"博物"出自《左传·昭公元年》"博物君子",原指通晓众物,汉代孔安国在《尚书序》中引申为"辨万物之名",现代《汉语大词典》定义为"通晓众物"(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博物治闻"即强调知识的广博性。
二、"君子"作为儒家核心概念,最早见于甲骨文,指具有"仁、义、礼、智、信"美德之人。《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构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荀子·劝学》更明确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修为要求。
该词的深层语义包含三重维度:知识维度要求"博通经籍,明辨物理";道德维度强调"修身立德,怀瑾握瑜";实践维度注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清代阮元在《畴人传》中评述历代天算学家时,多用"博物君子"赞誉其学术造诣与人格修养的统一。
现代语境下,该词常用于学术领域评价学者,如钱钟书被称为"当代博物君子",既指其《管锥编》展现的渊博学识,亦包含对其独立人格的推崇(来源:中华书局《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
“博物君子”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ó wù jūn zǐ,意为博学多识、德才兼备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史记》《后汉书》等原文。
安命搬唇递舌板榻卑身贱体禀性避舍朝大夫伧攘尺棰储宫黨庠丹谿定场白谛味鹅笼书生防芽遏萌法烛甘分随时给口寒贱好嗜黄金阙昏庸无道夥繁活性浃沦肌髓脚气襟灵金领救恤觉心钧播浪漫鳞苔六牙白象门板命途朋友千迭期待庆币晴牕生产基金生灵审鞫申言始室耍刁顺受素臣锁闱遝冈复岭踏龙尾堂庑天损完功瓦瓯下澣校藜小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