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博望烧屯的意思、博望烧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博望烧屯的解释

三国 时, 刘备 依于 刘表 ,在 博望坡 与 夏侯惇 对敌,暗设伏兵,自6*烧屯伪遁, 夏侯惇 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 诸葛亮 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后演为 诸葛亮 火攻 夏侯惇 ,如 元 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更将那天宫般盖造焚烧尽,则没那 诸葛孔明 ,便待要 博望 烧屯。”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博望烧屯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博望烧屯”是一个历史典故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词组,主要涉及三国时期的战役及后世文学演绎。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博望烧屯”指三国时期刘备在博望坡(今河南省方城县西南)使用火攻计策击败曹军的事件。具体表现为:刘备自烧营屯伪装撤退,诱使夏侯惇追击中伏,最终大获全胜。此战被视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


二、历史与文学背景

  1. 史书记载
    据《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记载,此战实际由刘备指挥,并未明确提及诸葛亮参与。但后世文学作品中将其归功于诸葛亮,以突出其军事才能。

  2. 文学演绎

    •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详细描写诸葛亮首次指挥战役,以火攻大败夏侯惇,奠定其威信。
    • 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虚构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部署火攻的情节,强化其“神机妙算”形象。
    • 其他引用: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提及“博望烧屯”,体现该典故在文学中的广泛影响。

三、文化意义

  1. 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此战被塑造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首次展现,通过关张二人从质疑到信服的过程,凸显其“运筹帷幄”的形象。
  2. 成语衍生
    “初出茅庐”即源于此典故,比喻新人首次展现才能。

四、争议与考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三国志》《三国演义》或元杂剧相关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博望烧屯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词汇,它有着独特的含义和起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博望的“博”是由“十”和“尃”组成,共5画,而“望”是由“月”和“多”组成,共8画。烧的“炁”是由“火”和“气”组成,共8画,而“屯”是由“尹”和“攵”组成,共5画。这样整个词的总笔画数为26。 博望烧屯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军队驻扎地的命名,用来表示一个军事设施区域的名字。在繁体字中,博望烧屯的书写和简体字一样,没有区别。 在古时候,博望烧屯的汉字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整体形状和构造基本相似。在例句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军事行动中的地点,例如:在博望烧屯进行集结训练。 关于组词,可以从博望烧屯的各个部分拼接而成新的词汇,例如烧屯、博望等词语。而近义词则可以包括替换其中部分意义相近的词汇,如“集结地”可以替换博望烧屯。反义词的选择则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意义进行决定。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