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烧屯的意思、博望烧屯的详细解释
博望烧屯的解释
三国 时, 刘备 依于 刘表 ,在 博望坡 与 夏侯惇 对敌,暗设伏兵,自6*烧屯伪遁, 夏侯惇 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 诸葛亮 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后演为 诸葛亮 火攻 夏侯惇 ,如 元 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更将那天宫般盖造焚烧尽,则没那 诸葛孔明 ,便待要 博望 烧屯。”
词语分解
- 博望的解释 .古山名。即今 安徽 当涂 西南 东梁山 ,与 和县 南 西梁山 隔江相对如门,故又称 天门山 。历来为攻守要地。《文选·陆倕<石阙铭>》:“乃假天闕於 牛头 ,託远图於 博望 。” 李善 注:“
- 屯的解释 屯 ú 聚集,储存:屯粮。屯积。屯聚。 驻军防守:屯兵。屯垦。屯田(驻军开垦田地)。 村庄:皇姑屯。屯子(村庄)。 屯 ū 困难:屯蹇(不顺利,艰难困苦)。 笔画数:; 部首:屮;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博望烧屯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博望烧屯”是一个历史典故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的词组,主要涉及三国时期的战役及后世文学演绎。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博望烧屯”指三国时期刘备在博望坡(今河南省方城县西南)使用火攻计策击败曹军的事件。具体表现为:刘备自烧营屯伪装撤退,诱使夏侯惇追击中伏,最终大获全胜。此战被视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功。
二、历史与文学背景
-
史书记载
据《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记载,此战实际由刘备指挥,并未明确提及诸葛亮参与。但后世文学作品中将其归功于诸葛亮,以突出其军事才能。
-
文学演绎
-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详细描写诸葛亮首次指挥战役,以火攻大败夏侯惇,奠定其威信。
- 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虚构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部署火攻的情节,强化其“神机妙算”形象。
- 其他引用: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提及“博望烧屯”,体现该典故在文学中的广泛影响。
三、文化意义
- 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此战被塑造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首次展现,通过关张二人从质疑到信服的过程,凸显其“运筹帷幄”的形象。
- 成语衍生
“初出茅庐”即源于此典故,比喻新人首次展现才能。
四、争议与考据
- 历史真实性:史书记载此战由刘备主导,诸葛亮可能尚未加入阵营。
- 文学加工:元杂剧与《三国演义》为突出诸葛亮形象,将战役归功于他,形成“虚实结合”的经典案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三国志》《三国演义》或元杂剧相关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博望烧屯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词汇,它有着独特的含义和起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博望的“博”是由“十”和“尃”组成,共5画,而“望”是由“月”和“多”组成,共8画。烧的“炁”是由“火”和“气”组成,共8画,而“屯”是由“尹”和“攵”组成,共5画。这样整个词的总笔画数为26。
博望烧屯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军队驻扎地的命名,用来表示一个军事设施区域的名字。在繁体字中,博望烧屯的书写和简体字一样,没有区别。
在古时候,博望烧屯的汉字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整体形状和构造基本相似。在例句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军事行动中的地点,例如:在博望烧屯进行集结训练。
关于组词,可以从博望烧屯的各个部分拼接而成新的词汇,例如烧屯、博望等词语。而近义词则可以包括替换其中部分意义相近的词汇,如“集结地”可以替换博望烧屯。反义词的选择则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意义进行决定。
希望这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