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疟母的意思、疟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疟母的解释

疟疾久不愈,气血亏损,瘀血结于胁下而成痞块,称“疟母”。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疟病》:“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上·疟》:“麦蘖,并治食疟,消疟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痎疟疟母》:“痎疟经年久不愈,疟母成块结癖癥。”注:“疟母,久疟腹中成块癖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疟母是中医学术语,指疟疾迁延不愈后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以胁下结块为主要特征。该病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记载“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明确指出疟疾反复发作后,邪气与气血互结形成腹内结块。

从病因病机分析,《诸病源候论》提出疟母由“疟邪久踞少阳,正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所致。临床表现除胁下肿块外,常伴形体消瘦、腹胀纳差、舌质紫暗等虚实夹杂之证。明代《证治准绳》载其治法当“攻补兼施”,代表方剂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该方含鳖甲、柴胡、桃仁等23味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疟母相当于疟疾引起的脾脏肿大及纤维化病变,常见于慢性疟疾感染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在疟疾流行区,约5%-10%的慢性患者会出现脾脏显著肿大症状。中医药治疗疟母注重整体调理,《中医内科学》将本病归属于“积聚”范畴,强调辨证分型论治,对气滞血瘀型用大黄䗪虫丸,正虚瘀结型用人参鳖甲煎丸。

网络扩展解释

疟母是中医术语,指疟疾长期不愈引发的一种病症,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定义
疟母指疟疾迁延日久,导致气血耗损、瘀血积聚于胁下(肋部下方),形成可触及的硬块痞块。这一病症类似现代医学中疟疾反复发作引起的脾脏肿大()。

病理机制

  1. 病程特点:疟疾发作超过1个月未愈,如《金匮要略》提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2. 病机关键:久疟伤及气血,瘀血停滞胁下,形成“癥瘕”(肿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相关药物“消疟母”,并注解“疟母”为久疟形成的腹中硬块。
  3. 临床表现:胁下痞块、脾脏肿大,伴随贫血、消瘦等气血两虚症状。

其他延伸含义
部分文献(如)提到“疟母”作为成语,比喻祸乱根源,但此用法较为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主要含义仍以中医病症为主。

提示
如需了解具体治疗方案或古籍原文,可参考《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著作,或咨询专业医师。

别人正在浏览...

饱含宝置禀脱馞馞博裕钵咤惭怅惭伏偨池邨酤大熊座顿辱泛泛之交非毁风蒲刚条割夺根苑官房鬼路过聘呵卫后稺昏庸角饭矫介家墅掎裳连襼金阙金政旧雨重逢开曙老谱黎歌蝒马谋攻南虢旁车乔松之寿禽兽不如契文驱散人声鼎沸颯爽沙狐傻劲上浑仪沈蓝师旷十母师婆粳誓同生死收离聚散所天田躺维摩诘乌鸟相柄象玄效驽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