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谋划进攻之事。《孙子·谋攻》:“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梅尧臣 注:“全争者,兵不战,城不攻,毁不久,皆以谋而屈敌,是曰谋攻,故不钝兵利自完。”
“谋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谋攻”由“谋”(策划、计划)和“攻”(进攻、攻击)组成,字面意思为策划并实施攻击的计谋。它常用于军事或政治领域,强调通过策略而非单纯武力取胜,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略层面
指通过周密谋划实现进攻目标,核心是“以全争于天下”,即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例如《孙子·谋攻》提到“兵不顿而利可全”,主张通过谋略使敌人屈服,而非直接武力对抗。
应用场景
该词源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强调“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主张保全敌方资源而非摧毁,体现“全胜”思想。
“谋攻”不仅是军事术语,更是一种智慧策略,其核心在于通过谋略实现目标,减少直接冲突的消耗。如需深入了解,可参考《孙子兵法》相关章节。
谋攻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通过谋略和计划来进行攻击或进攻的行为。
谋攻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手,其中言表示与言语相关的意思,手表示与手的动作相关的意思。
谋攻的笔画数目是12画。
谋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隐公三十年》:“夏六月,公欲伐蔡,曰:‘欲以观于谋攻。’”这里的谋攻指的是通过谋略和计划来进行攻击的手段。
谋攻的繁体字为謀攻。
在古时候,谋攻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为“謀”, “襪”, “蟬”, “鐺”,其中“襪”、“蟬”、“鐺”都是根据谋攻的发音写成的谐音字。
1. 这次战斗胜利得益于我们的精确谋攻。
2. 他运用了巧妙的谋攻,迅速夺取了敌军的阵地。
谋计、攻势、谋略、进攻、攻击
谋略、计策、计谋、智谋
防守、守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