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奇录异的意思、纳奇录异的详细解释
纳奇录异的解释
纳:接纳;录:录用。接纳录用有奇异才能的人。
出处: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异的解释 异 ì 不同的:异乎。异说。异常。异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异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异异邪说”)。异化。异性。异样。大同小异。异曲同工。 分开:离异。异居。 另外的,
专业解析
纳奇录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nà qí lù yì,其核心含义指接纳、招揽和记录具有特殊才能或与众不同的人或事物。该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瑁传》,原句为“纳奇录异,以应天时”,描述古代君主或领袖广纳贤才、包容异士的政治智慧。
具体解析:
-
语义结构
成语由“纳奇”与“录异”两个动宾结构并列组成。“纳”意为接纳、包容,“奇”指才能出众者;“录”指记录、收录,“异”则指与众不同或有独特价值的人或事物。两词叠加,强调对多样性及特殊才能的重视。
-
历史语境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在江东政权建立初期,为稳固势力,通过“纳奇录异”策略招揽各方人才,包括出身寒门或性格特异者。这一做法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唯才是举”的实用主义思想。
-
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该成语常用于形容组织或领导者包容多元文化、吸纳创新思维的行为。例如企业管理中“纳奇录异”可指鼓励员工发挥特长、包容非传统工作模式,以此激发团队活力。
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8卷第1123页对该成语的释义为“广泛收罗奇才异能之士”。
- 《三国志·吴书》(中华书局点校本)中多次提及孙吴政权“纳录奇异”的用人政策。
网络扩展解释
“纳奇录异”是一个古代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总结如下:
基本解释
- 拼音:nà qí lù yì
- 字义:
- 纳:接纳;
- 奇:奇异才能的人;
- 录:录用;
- 异:与众不同的人才。
- 整体含义:指接纳和录用具有特殊才能或与众不同的人。
出处与用法
-
历史渊源:
- 最早见于《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描述孙权重视人才、招揽贤士的策略。
-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中也有引用:“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成语,多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选拔人才的行为。
现代意义
- 中性色彩:强调对特殊才能的包容与重视,常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中,形容领导者广纳贤才的胸襟。
- 示例:
“企业若想创新,需效仿古人‘纳奇录异’,吸纳多元化人才。”
补充说明
- 近义词:求贤若渴、广开才路。
- 反义词:嫉贤妒能、排斥异己。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白耳龙北山渀荡波特部务窜越道德活动凋惨发决凡例翻駡非正式冯郞風扇封台风影敷衍宫屋光焰万丈鼓韛规表锅房海啸黑尾黑言诳语霟霘后徕黄体绘图户口见马克思急迸格邦急脉缓受凈尽近事女忌岁絶区峻特抗拒刊心刻骨痝鸿茫无边际秘咒碾盘盆栽迁跸亲情虬髭人怕出名猪怕壮铩羽涸鳞蛇虫百脚宋墙铁脚铁扇公主停机退帐外国语小米面小碎械颈西风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