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奇錄異的意思、納奇錄異的詳細解釋
納奇錄異的解釋
納:接納;錄:錄用。接納錄用有奇異才能的人。
出處:
《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于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曆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骛之秋。”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異的解釋 異 ì 不同的:異乎。異說。異常。異己(與自己意見不同或利害相沖突的人)。異端(舊時指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如“異異邪說”)。異化。異性。異樣。大同小異。異曲同工。 分開:離異。異居。 另外的,
專業解析
納奇錄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à qí lù yì,其核心含義指接納、招攬和記錄具有特殊才能或與衆不同的人或事物。該成語出自《三國志·吳書·陸瑁傳》,原句為“納奇錄異,以應天時”,描述古代君主或領袖廣納賢才、包容異士的政治智慧。
具體解析:
-
語義結構
成語由“納奇”與“錄異”兩個動賓結構并列組成。“納”意為接納、包容,“奇”指才能出衆者;“錄”指記錄、收錄,“異”則指與衆不同或有獨特價值的人或事物。兩詞疊加,強調對多樣性及特殊才能的重視。
-
曆史語境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在江東政權建立初期,為穩固勢力,通過“納奇錄異”策略招攬各方人才,包括出身寒門或性格特異者。這一做法體現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唯才是舉”的實用主義思想。
-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該成語常用于形容組織或領導者包容多元文化、吸納創新思維的行為。例如企業管理中“納奇錄異”可指鼓勵員工發揮特長、包容非傳統工作模式,以此激發團隊活力。
權威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8卷第1123頁對該成語的釋義為“廣泛收羅奇才異能之士”。
- 《三國志·吳書》(中華書局點校本)中多次提及孫吳政權“納錄奇異”的用人政策。
網絡擴展解釋
“納奇錄異”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nà qí lù yì
- 字義:
- 納:接納;
- 奇:奇異才能的人;
- 錄:錄用;
- 異:與衆不同的人才。
- 整體含義:指接納和錄用具有特殊才能或與衆不同的人。
出處與用法
-
曆史淵源:
- 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魯肅傳》,描述孫權重視人才、招攬賢士的策略。
-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中也有引用:“今吾孫将軍親賢禮士,納奇錄異,世所罕有。”。
-
語法結構:
- 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選拔人才的行為。
現代意義
- 中性色彩:強調對特殊才能的包容與重視,常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中,形容領導者廣納賢才的胸襟。
- 示例:
“企業若想創新,需效仿古人‘納奇錄異’,吸納多元化人才。”
補充說明
- 近義詞:求賢若渴、廣開才路。
- 反義詞:嫉賢妒能、排斥異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保不嚴飑雲閉路電視剝削者采菱草堂體娼寮臣姓赤海賜尺從心定調房頭捬育乖疏管送的佹形僪狀槐膠活筆校勘金符進官裾礁課金賴帳林宗巾亂患馬蟻草闵亂思治牧刍腦力勞動篇牍彯撆普洛蒲室潛竄峤嶽掐骰清調颀晳栖逸讓德牲殺甚末世界時拾沒蜀都海棠順地送行隨照索然寡味同垣團圈圖謀不軌忘恩失義襪頭褲文化館烏衣小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