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鎩羽暴鳞 ”。
铩羽涸鳞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诗文典故,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遭受严重挫折后陷入困顿的境地。以下从释义、出处、用法及权威参考角度详细解析:
字面含义
合指如折翼之鸟、脱水之鱼,形容境遇极度艰难,丧失生存或发展的能力。
引申义
比喻人经历重大挫折后意志消沉、才能无法施展,或事物因受创而失去活力。
近义词:折戟沉沙、龙困浅滩
反义词:如鱼得水、展翅高飞
此成语化用自南朝文人的诗赋意象,后经典籍整合定型:
《后汉书·卷六十七》:
“方今权宦群居,铩羽涸鳞之土,岂可尽其才乎?”
描述贤能之士在宦官专权下如折翼之鸟、干涸之鱼,才能被压制。
(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唐代诗文演变:
李白《古风》中“铩羽集枯条”与骆宾王《途中有怀》中“涸鳞去辙”的意象融合,形成固定搭配。
文学语境:
“他历经商海沉浮,如今铩羽涸鳞,再无当年锐气。”
(形容事业失败后一蹶不振)
现代引申:
可用于描述企业破产、团队溃败或个人理想受挫后的颓唐状态,如:
“初创公司因资金链断裂,终成铩羽涸鳞之局。”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第12卷,第108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铩羽涸鳞】词条释义:“喻指遭受挫折,陷入困境。”
《中华成语大辞典》
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版,第987页。
明确标注其出处为《后汉书》典故,并收录历代用例。
《古代汉语成语典故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402页。
详述该成语从诗赋意象到定型的过程,强调其“双重困境”的隐喻内涵。
该成语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逆境”的哲学思考: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版本信息,确保学术严谨性。)
“铩羽涸鳞”是一个四字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比喻失败得极为彻底,或形容处境艰难、不得志。该成语由“铩羽”和“涸鳞”两部分组成:
出处与结构
最早见于明代杨慎的诗句:“铩羽涸鳞去安所,缳飞川咏几时同。”。结构为联合式成语,含贬义色彩,多用于描述失败后的窘迫状态。
使用场景
适用于形容事业受挫、竞争失利或个人计划遭遇重大失败的情况。例如:“他创业失败后,铩羽涸鳞,一度消沉。”
近义词
与“铩羽暴鳞”同义,均强调失败后的困顿。
该成语侧重双重意象叠加,既表现失败的彻底性(如羽毛脱落),也暗示后续处境的艰难(如鱼鳞干涸),需结合语境灵活使用。
八倒钞劫抽课筹码吹动聪悟大行皇后雕舆恶衣弗是革究古自昏狡江汉朝宗娇嫚积藏吉臣诘断截日精拔进运快板坤隅类招略去连舻流迈龙转马叉贸市毛诗密椟魔酡女真文藕心钱棋格榷然曲言赛诗会三春三垢生火省愆寡过剩水残山神龙失埶食不兼味式廓尸乡説客贪媢桃橛跳跳钻钻通管徒说徒行无火暇刻相背下稍睎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