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水 清澈,诗文中常与浊 河 并举,用以喻忠正。《战国策·燕策一》:“吾闻 齐 有清 济 、浊 河 ,可以为固。”《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纷虹乱朝日,浊 河 秽清 济 。” 李善 注:“ 孔安国 《尚书》注曰:‘ 济水 入 河 ,并流十数里,清浊异色,混为一流。’亦喻谗邪之秽忠正也。” 唐 杜甫 《寄狄明府博济》诗:“ 狄公 执政在末年,浊 河 终不污清 济 。”
“清济”是一个具有文学象征意义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及用法可归纳如下:
“清济”指济水清澈的特性。在诗文中常与“浊河”并列出现,形成鲜明对比,用以比喻忠正之士的高洁品格。例如《战国策·燕策一》提到“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将清澈的济水与浑浊的黄河并提,暗喻国家依靠忠正之士而稳固。
济水是古代“四渎”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因其独特的“清浊分流”现象(与黄河交汇后仍保持清澈一段流程),成为文人寄托理想品格的载体。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清济”解释为“清洁+救济”,此说法缺乏古籍依据,可能是对词语的误读,建议以古典文献中的用法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济水的地理特征或相关典故,可参考《战国策》《水经注》等古籍,或查阅权威历史地理研究资料。
《清济》是一个词语,常用来形容对人、事物给予帮助和救济。它包含了"清"和"济"两个字,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清济"这个词字包含了两个部首,"清"的部首是"水","济"的部首是"水"。其中,"清"由6个笔画构成,"济"由6个笔画构成。
《清济》一词源自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它的繁体字形为「淸濟」。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其中将"清济"的写法为「淸濟」,部分字形略有差异,但整体意义相同。
1. 他乐于尽己之力,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清济。
2. 在困难时期,互相之间给予清济才能共渡难关。
组词:感激、救济、助人为乐。
近义词:救助、扶助、帮助。
反义词:加重、害人、伤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