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lect;reason] 同“理智”
(1).涵养性情。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本性。《后汉书·党锢传序》:“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辨惠洪论东坡》:“僧 惠洪 觉范 尝言, 东坡 言语文字,理性通晓,盖从般若中来。”
(3).道理。《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算甚么话!要人走,钱不还人家,这箇理性倒少有。” 叶紫 《丰收》八:“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这些人又都那样地不讲理性。”
(4).理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茅盾 《宿莽·色盲》:“她是静默的,她是理性的,她是属于旧时代的蕴藏深情而不肯轻易流露的那一类人物。” 丁玲 《母亲》:“她一想起这些就忍不住要大哭,要失去了理性,失去了知觉的大哭一场。”
(5).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与感性相对。 毛6*泽6*东 《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凭什么知道我一定会回来?’‘凭我理性的推测!’他笑着说。”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理性汉语 快速查询。
从汉语词典及语言学角度,"理性"一词的含义可拆解为以下核心义项:
指人运用概念、推理等逻辑形式认识客观事物的高级认知能力。与感性认识相对,强调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把握事物本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1]。
在哲学层面指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的认知原则。《辞海》(第七版)释义为:"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客观世界的逻辑思维方式"[2],强调其与感性直观的根本区别。
指行为主体基于客观事实和逻辑分析,控制情感冲动做出决策的特质。如《哲学大辞典》所述:"在实践活动中自觉调节欲望、情感,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心理机制"[3]。
作为"感性"的反义概念,二者构成人类认知过程的两个阶段。理性认识依赖感性材料,又通过抽象思维超越感性局限,最终实现认识的深化[1][3]。
权威来源索引: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夏征农, 陈至立. 辞海(第七版)[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3] 冯契. 哲学大辞典(修订本)[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理性”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其含义因学科和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核心解释:
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核心能力,指运用逻辑、推理和客观分析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特性。
指冷静、审慎的思维状态,避免被情绪或偏见左右。
过度理性可能忽视情感价值,例如人际关系中需要共情而非纯粹逻辑。理性与非理性常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思维的复杂性。
理性是逻辑性、客观性和自控力的综合体现,既是认知工具,也是文明进步的基石。在不同场景中需平衡理性与感性,以实现更全面的判断。
安弓榜责半人般跚绷藉鸊鹈刀钞掠澄察诚恳吃劳保黨譽吊楼埵堁方絮非议凫舫刚瘅格綳格綳圭门顾行黑出律黑籍冤魂合手下宏辩花鲗鱼汇解驾艇集蓼寄生草酒场决躁开编看杀快犊破车馈荐两京陪告蓬龙辟驳清刻秦始皇亲展七窍秋风纨扇图濡须坞山床山荒赡用社威擅势试例誓日指天实与有力腾骑童子郎头迷暾暾緼奥温床遐胄西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