愎谏的意思、愎谏的详细解释
愎谏的解释
坚持己见,不听规劝。《左传·昭公四年》:“ 子产 见 左师 曰:‘吾不患 楚 矣,汰而愎諫,不过十年。’”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盖 晋 之获也,由 夷吾 之愎諫。”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上》:“ 晋灵 之不君,淫刑而厚敛,愎諫而贼贤,传所载也。”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 张朝发 愎諫撤守,以致丧师失城。”
词语分解
- 愎的解释 愎 ì 固执任性:愎谏。刚愎自用。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谏的解释 谏 (諫)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愎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bì jiàn,其核心含义是固执己见、不听规劝,多用于描述上位者或决策者拒绝采纳他人意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字面拆分
- 愎(bì):指任性、顽固、刚愎自用。
- 谏(jiàn):指规劝(君主、长辈或朋友)。
组合后意为“因固执而不接受劝谏”。
-
引申含义
强调行为主体(如君主、领导者)在决策时一意孤行,无视他人建议,甚至因此导致负面后果。例如《左传》中“愎谏违卜”即指因不听劝谏而招致失败。
二、出处与例句
-
经典文献
- 《左传·僖公十五年》:“愎谏违卜,固败是求,又何逃焉?”(意为:不听劝谏、违背占卜结果,注定失败,怎能逃脱?)
- 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说上》:“晋之获也,由夷吾之愎谏。”(晋国的灾祸源于夷吾的刚愎自用)
-
现代用法
多用于批评决策者独断专行,如:“企业若愎谏独裁,难免陷入危机。”
三、用法特点
- 语境对象:通常用于上位者(如君主、领导)或关键决策者。
- 感情色彩:含贬义,强调因固执导致的负面结果。
- 常见搭配:如“刚愎自用”“愎谏违卜”等。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左传》《史通》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3、5)。
网络扩展解释二
《愎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表示“固执地劝谏”。下面是关于该词的详细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愎”: 包含了心部和犬旁,总计12个笔画。
- “谏”: 包含了讠部和间旁,总计7个笔画。
来源:
《愎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有执拗、坚持己见的意思。它常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固执地给予劝告或建议,而不顾他人的反对。
繁体字形:
《愎谏》的繁体字形状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会因时代和地区而有所不同。没有特殊的古时汉字写法与《愎谏》相关。
例句:
- 他毫不犹豫地向领导愎谏,希望能改变糟糕的决策。
- 她是一个固执的人,从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愎谏。
组词:
与《愎谏》相关的组词包括“固执”、“坚持”、“劝谏”。
近义词:
- 执拗、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反义词:
- 虚心、顺从、听取建议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