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绵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绵》:“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名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梵书谓之睒婆,又曰迦罗婆劫。” 清 钱大昕 《木棉花歌》:“迦罗婆劫载梵夹,嘉名肇锡由 瞿曇 。”
“迦罗婆劫”是一个源自梵语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具体含义如下:
该词指代木绵(即木棉树或棉花的别称),属于植物名称的梵语音译。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到木绵分为两类:一类为木本(似木者名“古贝”),另一类为草本(似草者名“古终”或“吉贝”),而“迦罗婆劫”是梵语中对木绵的称谓之一。
梵语来源
该词直接音译自梵语,原词可能为“Karpāsa”(棉花),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后被汉译为“迦罗婆劫”。
文献记载
古代常将“木绵”与“棉花”混用,但根据文献描述,“迦罗婆劫”更可能指木棉树(Bombax ceiba),而非现代广泛种植的草本棉花(Gossypium)。这一区分可通过植物形态(木本与草本)及历史语境进一步验证。
《迦罗婆劫》是指佛教中的一种灾难,也叫做迦罗婆灾劫。迦罗婆是佛教中六道轮回中的一个世界,是恶鬼、饿鬼所居住的地方。而劫则指轮回循环的周期。
《迦罗婆劫》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辶”、“糸”、“力”、“力”四个部首。其中,“辶”表示行走,指的是迁徙;“糸”表示丝线,指的是细小的、不易察觉的存在;“力”和“力”表示力量。整个词共有12个笔画。
《迦罗婆劫》这个词来源于佛教经典。佛教经典中有大量描写轮回和不同世界的内容,其中《迦罗婆劫》作为其中一种灾难被提及。
《迦罗婆劫》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迦羅婆劫」。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稍有变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时候《迦罗婆劫》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明显的变化。
佛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修行者经历了无尽的轮回,才能逃离迦罗婆劫。”
迦罗婆、迦罗、婆劫
轮回劫、恶鬼劫
解脱、涅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