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调体式。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南史》:“数年间,稍入诗境,调体超閒,情致兼美。”
“调体”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文章在思想内容(情志、事义)与语言形式(辞采)上达到协调统一、和谐完美的整体风格状态。其核心在于强调创作中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具体释义如下:
核心定义:协调统一的文章体式 “调体”中的“调”,意为调和、协调;“体”指文章的体式、风貌。合起来就是指文章的情志(思想情感)、事义(所述内容)、辞采(语言文采)三者经过精心熔裁、有机配合后形成的和谐整体风格。它要求创作者在构思时,使内在的情理与外在的文辞相互适应,避免内容空洞或形式浮夸,最终达到“纲领昭畅”、“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的理想境界。来源: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理论出处与内涵深化 这一概念主要源于《文心雕龙·熔裁》篇。刘勰提出:“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立本有体,意或偏长;趋时无方,辞或繁杂。蹊要所司,职在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 他强调“熔裁”是创作的关键步骤,目的是使“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最终形成完美的“调体”。来源: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对《熔裁》篇的注解。
构成要素与创作要求 “调体”的实现依赖于三个核心要素的平衡:
目标与价值 “调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即“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文采不掩盖内容实质,博学不淹没思想核心),使文章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备恰当优美的表现形式,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刘勰针对当时文坛存在的“辞人爱奇,言贵浮诡”等弊病提出的理想文章标准。来源:张少康《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关于刘勰创作论的相关章节。
总结来说,“调体”是中国古典文论中关于文章整体和谐美的核心概念,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通过“熔裁”的功夫,使思想内容(情志、事义)与语言形式(辞采)高度协调、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一种首尾贯通、繁简得当、文质彬彬的理想文章风貌。
“调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iào tǐ,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指“格调体式”,常用于形容文学或艺术作品的整体风格与结构。该解释源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张南史》中的记载:“数年间,稍入诗境,调体超閒,情致兼美。”。
示例:
指调整身体姿势或动作,使其符合规范,最初为武术术语,后延伸至礼仪、仪态等场景。例如在武术训练中,强调通过“调体”达到动作的标准性;在社交场合,则指规范姿态以展现得体形象。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唐才子传》原文或武术相关典籍。
晻曀宝符宾会壁障不象草戚产销抄示出蒐刺奸词穷理絶打回头动土独白草凡陋非礼忿忮复阳干主共栖瑰质国威毫毛不犯合于怀伤黄庭教花舌子洁郎解医津发济育考择瞌睡鬼乱嗣门阙皮包骨头频呻日三竿容色濡栉孺子三婆两嫂剡客山羞闪展参辰石函师律随势腾懽特县天社通神汪氏完饰象德絃歌显象管萧煞小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