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cret imperial edict] 内容秘密的诏书
秘密的诏书。《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 董承 、偏将军 王服 、 越骑 校尉 种辑 受密詔诛 曹操 ,事洩。” 唐 王建 《上杜元颖相公》诗:“承恩不许离牀谢,密詔长教倚案书。”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六章:“ 崇祯 问:‘不是已有密诏了么?’”
密诏是汉语中由“密”与“诏”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帝王为隐秘传达指令而签署的特殊文书。《说文解字》对“诏”的释义为“告也”,特指帝王发布的命令文书,而“密”则强调行为的隐蔽性,二字组合构成特定政治语境下的专有名词。
从文献应用角度看,密诏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其一,载体形制特殊,多采用绢帛或特制纸张,且不加盖常规官印;其二,传递渠道独立于常规行政体系,常由帝王亲信单独执行;其三,内容涉及重大军政机密,如《资治通鉴》记载的汉献帝“衣带诏”事件,即为铲除权臣而秘密颁布的勤王令。
现代辞书对此词的释义存在细微差异。《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秘密的诏书”,侧重其文书属性;《古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帝王密令”的行为特征。北京大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这类文书多出现于皇权更迭或政治斗争时期,如清代康熙朝“九子夺嫡”事件中涉及的密诏争议。
在史学研究中,密诏的真实性常成为考辨重点。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朝密折汇编》显示,康雍时期密诏需符合特定格式:开头须有“密谕”字样,结尾标注“此谕留中”以示不得存档,这类实物为词义考证提供了实物佐证。
“密诏”是中国古代皇帝下达的秘密诏书,主要用于处理敏感或机密事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古典文学常以密诏推动剧情,如姚雪垠《李自成》中崇祯帝多次使用密诏调度将领,体现其作为皇权工具的复杂性。
现代语境中,“密诏”可比喻隐秘的重要指令,但需注意其特指古代帝王行为的原始含义。
百世之利搬动表裘傧厌不辨菽麦儳越彻命齿轮处暑达干噡噡单缞低三下四恶地法难番悔藩翼繁字苽米红喷喷黄线繖画屏春花庭郊寒岛瘦骄物絜皋净含量军咨居无求安坤旦老己良奥厘革理剧漫胡漫理懋列抹岸谋划木酪擗栗平方米轻举绝俗求人不如求己虬须客忍爱三郄善财童子食油说参请鼠眼岁君田忙外后日文德五疵乡坝鲜令枭禽邪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