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治民之道,以德为先。《管子·小问》:“ 桓公 曰:‘善哉!牧民何先?’ 管子 对曰:‘有时先事,有时先政,有时先德,有时先恕。’”
(2).祖先的德行。《战国策·赵策二》:“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况世哲继轨,先德在民。” 李周翰 注:“言况 高祖 之家,代有圣哲,有遗德。”
(3).称别人的父亲为先德。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 刘舍人 蜕 , 桐庐 人,早以文学应进士举,其先德戒之曰:‘……吾若没后,慎勿祭祀。’”
(4).有德行的前辈。 唐 慧立 彦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罢讲后復北游,询求先德。” 唐 张九龄 《酬周判官兼呈耿广州》诗:“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宋延寿 《宗镜录》卷七八:“先德云:境自虚,不须畏,终朝照瞩元无对。”
先德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个核心层面:
指前代有德行者,特指品德高尚的先辈。此义项源自儒家尊崇先贤的传统,《汉语大词典》引《孟子·滕文公上》"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强调对先贤德行的追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先"为"前进也","德"为"升也",二字结合暗含"德行垂范后世"之意。
引申为对祖先或师长的尊称,常见于碑铭、祭文。清代《康熙字典》注:"先德,犹先贤也",如唐代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奉先德以孝,睦族属以仁"。此用法凸显宗法文化中"以德承嗣"的观念,强调道德血脉的传承性。
作为文体术语,指记述先人事迹的碑传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后世将记述先人德行的碑文统称为"先德录"。此类文献多见于墓志铭、家谱序跋,如宋代《欧阳氏谱图序》载"刻石表先德,示子孙"。
参考资料:
注:古籍原文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纸质版或"中华经典古籍库"等可信平台核验
“先德”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治民之道,以德为先
指治理国家或民众时,将道德教化置于首位。这一用法最早见于《管子·小问》,强调“有时先德”的治国理念。
祖先的德行
用于称颂先辈的品德或功绩。例如《战国策·赵策二》提到“嗣立不忘先德”,表达继承者需铭记祖先美德。
尊称他人的父亲
古代文献中常以“先德”代指他人的父亲,如宋代《北梦琐言》记载刘舍人之父的告诫。
有德行的前辈
指代品德高尚的前贤,如唐代张九龄诗句“阴庆荷先德”,即表达对前辈德行的敬仰。
“先德”一词涵盖政治、伦理、家族等多个维度,既可指治国理念,亦可表达对先辈的尊崇。其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常见于古籍与诗词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战国策》等原始文献。
豹足比附鉢略尝禾丞相充实刍厩灯婢地理信息系统隄繇读书种子发篇诽语風弦甘服黑幕派恒例讧乱鳇冰滑腻腻戽篼混瀁江北叫条子积极修辞局蹐俊娇鍊翁淩藉刘郎前度盟誓免胄耐磨嗫嚅翁派头篇次蒲越潜心悄冥冥清清楚楚清乡团钦味七七栖宿纫佩日三竿声色狗马声销迹灭尸官誓社朔北停刻同案犯同舍生頽滥屯田驮载乌号厢兵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