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墨刑的意思、墨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墨刑的解释

[(a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tattooing the face] 古代刑罚,在犯人额上刺字并染以墨

详细解释

古代五刑之一。刺字于被刑者的面额上,染以黑色,作为处罚的标志。《书·吕刑》“墨辟疑赦” 孔 传:“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 宋 蔡沉 集传:“墨,墨刑也。臣下而不能匡正其君,则以墨刑加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墨刑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指在犯人面部或身体特定部位刺刻文字或图案后染墨的刑罚,属肉刑范畴。该刑罚亦称“黥刑”,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至秦汉时期成为法定刑种,《周礼·秋官》记载“墨罪五百”说明其适用范围较广。

从实施方式看,墨刑需经三道工序:先以刀锥刻肤,继用黑色颜料填充创口,待伤口愈合后形成永久印记。这种耻辱刑不仅造成肉体痛苦,更通过视觉标识降低受刑者社会地位,《汉书·刑法志》载“刻其颡而涅之曰墨”印证了其毁容示众的惩戒目的。

该刑罚在历史上呈现阶段性特征:隋朝《开皇律》正式废除肉刑后,墨刑转为刺配刑的组成部分延续至宋代。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指出,宋代的“刺配法”实为墨刑变体,主要针对盗贼等重罪犯人。至明清时期,墨刑逐渐被笞杖等替代刑种取代。

文化层面,墨刑承载着古代“象刑”观念,如《尚书·吕刑》孔颖达疏“刻凿人面曰墨”的记载,体现了通过外在标记实现道德规训的立法思想。现存文献与出土秦简相互印证,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多次出现“黥劓”“黥城旦”等司法术语,证实该刑罚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参考文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刑制演变研究》、中华书局点校本《周礼注疏》、国家图书馆藏《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墨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别称

墨刑又称黥刑、黵刑、刺字,属于上古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中最轻的一种。其核心是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刺字/图案,并涂墨形成永久标记,兼具肉刑和耻辱刑性质。

二、实施方法

  1. 步骤:用刀具在皮肤刻字→涂墨炭→墨水渗入伤口形成不可逆印记。
  2. 部位:早期集中于面部(额头、脸颊),后期扩展至手臂等部位。
  3. 痛苦性:面部神经敏感,刻字过程剧痛,且存在感染致命风险。

三、历史沿革

四、社会影响

  1. 精神羞辱:刺青使犯人终身背负犯罪标签,丧失社会尊严,女性尤甚(等同于毁容)。
  2. 管控作用:印记无法消除,便于识别逃犯。
  3. 刑罚等级:虽为最轻正刑,但适用罪名多达500条(周代)。

五、现代对比

古代墨刑的变体——刺青(纹身),如今成为年轻人彰显个性的潮流。两者技术相似,但文化意义截然不同:前者是强制性的耻辱标记,后者是自主选择的美学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典型案例,可查阅《汉书·刑法志》或专题历史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县八面受敌傍行雹凸鼻皶鬯草朝朔超足侈说辞禄村饭单比地盘断絃恶处房管房帏放轶飜流水俸积孚甲服制絯蔽皋落高圆果儿汉皓鸿融晃搭讲武堂疾狂畿略津埭精光进趍骏猷力偶六郎盟言耐性攀高平心定气迁座勤务壬奇三大政策三五夕善鄙赏立湿地疏黜淑茂通候顽飙五风误人相差小家局校勇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