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摸象的意思、摸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摸象的解释

犹仿照,模仿。《新唐书·傅奕传》:“佛,西胡黠人尔,欺訹夷狄以自神。至入中国,而孅儿幻夫摸象 庄 老 以文饰之,有害国家,而无补百姓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摸象"是汉语中源于佛教典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局部认知推断整体而产生的片面理解。该词源自《大般涅槃经》中"盲人摸象"的譬喻,现已成为汉语中批判主观认知局限性的典型表达。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摸象"解释为"比喻以偏概全,不能明瞭真相",强调通过局部触觉经验判断整体形态的认知方式。其构词法属于动宾结构,"摸"为触觉感知动作,"象"指代被认知的客观整体。

二、词源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北凉时期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记载六位盲人通过触摸象耳、鼻、牙等不同部位描述大象形态,最终各执一词的典故。佛经原文强调"诸外道异学亦复如是,各生异见,互相是非"的认知困境。

三、语义演变 明代《警世通言》将该典故本土化为"众盲摸象"成语,清代《红楼梦》第十七回"可见咱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的表述,体现了该词从佛教哲学向世俗认知批评的语义延伸。

四、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批评领域,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论及"学者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延续了该词的认知批判功能。权威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标注为贬义用法,特指片面认知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摸象”一词的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1. 基本词义
    “摸象”原指仿照、模仿,出自《新唐书·傅奕传》。该词在古籍中用于描述对某种思想或行为的效仿,如文中提到佛教传入中国后,部分人通过模仿道家思想(“庄老”)来修饰其教义。

  2. 与成语“盲人摸象”的区别
    需注意“摸象”与成语“盲人摸象”含义不同。后者比喻片面认知事物,如盲人仅触摸大象局部便以偏概全。两者虽字面相似,但语境和寓意差异显著。

  3. 使用建议
    现代汉语中,“摸象”单独使用较少,更常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若需表达“模仿”之意,建议优先使用现代常用词汇;若涉及“片面认知”的比喻,则需明确使用“盲人摸象”这一成语。

该词具有历史语境下的特定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其与常见成语的差异,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傍今冰魂素魄馎饦不像话场磙抄道乘险抵巇弛悬冲扫传烽船夫曲悴容大保长儋负打孽祷牲大岳琱栏耳熏目染方挺烽火台赋索甘鼎宫宷功臣挂冠怪声怪气函渭河肥阖闾红脸恢漫骄尚金璇厩闲矍圃扣捺贶寿毛瑟没心肠蒙杂描头画角命馆木馒头碁灯窃禄清江使起塔寿头寿脑殊节丝糕似若死贼通挪土木形骸罔死僞辩无碍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