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术数家语。言人腹部有三壬,乃长寿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吾额上无生骨,眼中无守精,鼻无梁柱,脚无天根,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 唐 刘禹锡 《乐天是月长斋遂为联句》诗:“鉴容称 四皓 ,捫腹有三壬。” 宋 陆游 《冬日感兴十韵》:“梦魂来二竪,相法欠三壬。”
“三壬”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基本含义
指人物品德高尚,具备忠诚、正直、胆识和智慧等优秀品质,常用于高度赞扬他人。
词源与典故
源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提出观人三标准:“好智、好学、好问”,后人将其概括为“三壬”,象征品德的圆满和纯净如水。
文化内涵
“三”代表完整,“壬”属天干第九位,在五行中对应“水”,寓意品德如水般纯粹包容,符合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基本定义
术数家用语,指人腹部呈现“三壬”的体征,被视为长寿之兆。例如《三国志》提到“腹无三壬”为短寿之征,陆游诗中也用“相法欠三壬”感叹年迈。
历史用例
“三壬”既可形容品德高尚(成语),也可指代长寿体征(相术术语),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如需更多例句或学术讨论,可参考《史记》《三国志》等古籍及词典释义。
《三壬》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指代了古代帝王常用的一种仪式。在历史上,《三壬》是指将三壬土放入太盆中,以此来祈求丰收和祥瑞。
《三壬》这个词由“士”、“土”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士”和“土”,士部首表示人,土部首表示土地。
《三壬》一共由10个笔画组成。根据书写规范,先写“士”部首,再写“土”部首。
《三壬》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中,是古代帝王祭祀仪式的一部分。这个词在古代帝王的官方文献中得到广泛使用。
《三壬》的繁体字为「三壬」,与简体字形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三壬》一词古时的写法为「參壬」,表示“三次祭壬土”的意思。
1. 在古代,帝王常常举行《三壬》仪式来祈求丰收。
2. 历史上,《三壬》仪式被视为一种祈福和神圣的仪式。
三壬国(古代史中指祭祀的地方)
三壬仪(古代帝王常用的一种祭祀仪式)
三壬土(用于祭祀的土壤)
三贤(古代帝王经常祭祀的三名贤者)
三宝(佛教中的三宝之一,即佛、法、僧)
五利(即“五谷”和“五畜”,指农业和畜牧业的丰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