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积的公文。牘,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后世泛称公文。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一》:“矧今呻吟牀笫……尚安能任兹剧邑,消尘案之积牘,理已棼之乱丝哉?”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二》:“职思县务荒废,久卧非体,于初十日勉出后堂,料理积牘。”
“积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牍”最初为书写载体,因古代公文多用木片书写,逐渐成为公文的代称。而“积牍”则强调公文因处理不及时或事务繁忙而堆积的状态。例如明代袁宏道在《乞改稿》中写道:“消尘案之积牍,理已棼之乱丝”,生动描绘了公文积压的繁重政务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如明代申佳允的诗句“纷纭惊积牍,奔走溷卑寮”(《除书》),亦体现古代官员处理公文的日常。
积牍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积累下来的文书或文件。它可以指已经存放在档案中的文书,也可以指还未整理归档的文件。
积牍的拆分部首是禾(hé),笔画数为7。
积牍的古代写法为積牘,其中“積”意为积累,积聚;“牘”意为文书、文件。《辞源》称:“積水,聚積之所,喻集會之使,其字繁。”“牘,書也。”積牘意为聚集的文件。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多种多样。在积牍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中,可以发现在字形上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积”字中,“禾”字的位置可能会稍微偏上一些,而在“牘”字中,牛的部分可能会绘制得更加详细。
1. 这些积牍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变化。
2. 经过整理,这批积牍将会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1. 积累(jī lěi):指逐渐积聚扩大、积攒。
2. 文件(wén jiàn):指用于记录、传达和保持人们交流信息的书面材料。
3. 档案(dàng àn):指按照一定的机构编制妥善保管、归档并管理的各种文件材料。
近义词包括:文档、文献、记录、资料。
反义词包括:空白、空白纸、未写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