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释道的意思、释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释道的解释

(1).佛教和道教的并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僧道异恩》:“盖 宪宗 於释道二教,俱极崇信如此。”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有卷名“释道”。

(2).指僧人和道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释道”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佛教(释)与道教(道)的合称,常用来泛指这两大中国重要的宗教体系及其相关的文化、思想与实践。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基本释义:

    • 释: 源自“释迦牟尼”(Sakyamuni)的简称,是佛教创始人佛陀的姓氏,因此在中国常用来代指佛教及其相关的一切,如僧侣称“释子”,佛教称“释教”。
    • 道: 指道教,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尊老子为教祖(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 合称: “释道”就是将这两个词并列组合,成为一个固定词组,用以并称佛教与道教。它强调的是这两大宗教体系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并存、互动与对比。
  2. 文化内涵与用法:

    • 泛指两大宗教: “释道”最常用的意义就是作为佛教和道教的统称。例如:“释道二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指代相关人物: 可以指佛教僧侣和道教道士。例如:“山中有释道修行。”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涉及思想与实践: 涵盖两教的教义、经典、修行方法、仪式、寺庙宫观等。例如:“研究释道的哲学思想。”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历史互动: 在中国历史上,释(佛)道二教长期共存,既有交流融合(如某些哲学概念的互释、修行方法的借鉴),也有竞争甚至冲突(如历史上的佛道论衡、争夺皇家支持)。因此,“释道”一词也隐含了这种复杂的历史关系。
    • 与儒家并列: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释道”常与“儒”(儒家)并列,构成“儒释道”三教,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例如:“儒释道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论述。
  3. 现代语境:

    • 在现代汉语中,“释道”一词仍然常用,尤其在学术研究、历史文化讨论、宗教研究等领域,用于指代佛教和道教这两个特定的宗教实体及其文化现象。它比单独说“佛教和道教”更简洁、更具书面语色彩和一定的历史感。

“释道”是一个专有名词性质的复合词,其核心且最常用的意思就是佛教与道教的合称。它简洁地指代了这两大起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佛教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中国)但在中国历史上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宗教体系,涵盖了它们的信仰、人物、思想、实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释道”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宗教相关释义

  1. 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这是最常见用法,指中国两大传统宗教的统称。例如明代文献记载:“盖宪宗於释道二教,俱极崇信如此”(),常与儒家并称“儒释道”三教,体现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

  2. 代指僧人与道士
    引申为宗教从业者的统称,如清代《帝京岁时纪胜》提到“观寺释道”参与节庆活动,即指僧侣和道士群体。

二、其他较少见用法

部分文献(如查字典)提到“释道”可作动词短语,意为“解释道理”,例如“通过释道使人明白事理”()。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出现,可能与语境或分词误差有关。

使用建议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来源信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宗教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彊白玉鸾报纸北方话婢妮曹邱侧商调倡排常习超世絶俗愁诉點鬼簿都团短拙二旬九食纷冗腐语梗林宫神丱齒关支顾全大局涸冱猴狲魂帕婚外情节衣峻阪局曲拒折款襟礼多人不怪力勤留言簿龙烟螺填明通囊萤映雪穷池之鱼琼巘鹊谶柔克撋就入孝出悌上隮省薄剩余世尘水中着盐松花牋縚绳彤车同指讬故徒生王佐之才诬良为盗闲不容缕现露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