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拨浪鼓的意思、拨浪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拨浪鼓的解释

[rattle-drum] 一种带把儿的小鼓,拿在手里来回转动时,两旁系在短绳上的鼓槌击鼓作声,沿街叫卖的小贩使用,或作小孩的玩具用

详细解释

旧时货郎用来招揽顾客的手摇小鼓。有柄,两旁系坠,握柄转动鼓,坠击鼓发声。亦用作小儿玩具。《红楼梦》第四七回:“只见 薛蟠 骑着一匹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 李準 《耕云记》:“俺哥挑着小桶,像摇拨浪鼓一样跑回来了。” 王愿坚 《赶队》:“她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不累,不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拨浪鼓是中国传统民间玩具与响器的复合体,其名称来源于摇动时发出的连续波浪状声响。从器物结构分析,拨浪鼓由鼓身、鼓面、鼓柄和弹丸四个核心部件组成:鼓身多为木质或竹制空心体,直径约10-15厘米;双面蒙牛皮或羊皮为鼓面;鼓体两侧各系一条绳,末端固定木质弹丸;鼓柄垂直贯穿鼓身,便于手持摇动。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器物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鼗鼓",本为礼乐乐器,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器具。宋代《东京梦华录》明确记载货郎使用"拨浪鼓"招徕顾客的商业用途,这种形制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旧京货郎图》中得到印证。

在语义演变方面,《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拨浪鼓"包含三重含义:①儿童玩具的实体指称;②摇晃动作的拟声表达;③比喻反复无常的状态描述。其形声构词法"拨浪"模拟声响,"鼓"标示器物类别,构成典型的汉语复合名词。

文化人类学研究显示,不同地域存在差异化形制:山西地区保留战国鼗鼓的双层结构,福建产竹制拨浪鼓内置铜铃,而北京地区清末发展出可拆卸的多联式组合结构。这些变异体现了器物传播中的文化适应现象。

现代语境中,拨浪鼓的应用已延伸至多个领域:儿童教育领域作为听觉训练教具,音乐治疗领域用作节奏辅助器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作为传统工艺标本。2011年中国玩具博物馆收录的118件拨浪鼓藏品,系统展示了该器物两千年的演进历程。

网络扩展解释

拨浪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乐器和玩具,其含义与演变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结构与材质

拨浪鼓主体为带柄小鼓,两侧缀有弹丸(鼓耳),转动鼓柄时弹丸击打鼓面发声。鼓身材质多样,包括木、竹、泥、硬纸等,鼓面常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张,其中以木身羊皮面最为典型。

二、历史起源与名称演变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古称“鼗”(táo),作为打击乐器使用,但因节奏和音律难以精准控制,逐渐发展出其他功能。
  2. 名称别称:又称“波浪鼓”“货郎鼓”等,不同地区存在多种称呼。

三、功能演变

  1. 礼乐用途:早期用于祭祀、军队鼓舞士气,宋代仍作为礼乐乐器。
  2. 商业用途:明清时期成为货郎招揽顾客的工具,鼓声替代叫卖声。
  3. 儿童玩具:宋代起逐渐普及为玩具,因声音清脆、造型有趣而广受欢迎。

四、文化意义

拨浪鼓的广泛流传得益于其声效与娱乐性结合的特点:鼓声可吸引注意力,造型增强观赏性,象征孩童的无忧无虑。现代主要作为玩具,部分传统活动仍保留其礼乐功能。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细节可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乐报李剥麻卑摄不急不拘一格不失旧物重来春晖寸草词辨达见打麦旦日淡月澄沙汰砾玷尘颠米砥节蝮蜟歌调蛤棃钩距恒语花马掉嘴懽服徽轸郊竟烬灰廐牧久视空疏莱公凉蟾离明灵天表犁庭扫闾离欲毛毡马汧茜罗清浏清游楸玉局塞蔽式乾苏小妹韬光敛迹挺正惘惑娃娃鱼沃潴五车书兀臬无由相乖綫画先声小刀会起义小豆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