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的意思、撥浪鼓的詳細解釋
撥浪鼓的解釋
[rattle-drum] 一種帶把兒的小鼓,拿在手裡來回轉動時,兩旁系在短繩上的鼓槌擊鼓作聲,沿街叫賣的小販使用,或作小孩的玩具用
詳細解釋
舊時貨郎用來招攬顧客的手搖小鼓。有柄,兩旁系墜,握柄轉動鼓,墜擊鼓發聲。亦用作小兒玩具。《紅樓夢》第四七回:“隻見 薛蟠 騎着一匹馬,遠遠的趕了來,張着嘴,瞪着眼,頭似撥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亂瞧。” 李準 《耕雲記》:“俺哥挑着小桶,像搖撥浪鼓一樣跑回來了。” 王願堅 《趕隊》:“她把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不累,不累!’”
詞語分解
- 撥的解釋 撥 (撥) ō 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撥動。把鐘撥準了。撥冗(推開繁忙的事物,抽出時間)。撥雲見日。 分給:撥發。撥款。撥付。 治理:撥亂反正。 掉轉:撥轉馬頭。 量詞,用于成批的,分組的:分成兩
網絡擴展解釋
撥浪鼓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樂器和玩具,其含義與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結構與材質
撥浪鼓主體為帶柄小鼓,兩側綴有彈丸(鼓耳),轉動鼓柄時彈丸擊打鼓面發聲。鼓身材質多樣,包括木、竹、泥、硬紙等,鼓面常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張,其中以木身羊皮面最為典型。
二、曆史起源與名稱演變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古稱“鼗”(táo),作為打擊樂器使用,但因節奏和音律難以精準控制,逐漸發展出其他功能。
- 名稱别稱:又稱“波浪鼓”“貨郎鼓”等,不同地區存在多種稱呼。
三、功能演變
- 禮樂用途:早期用于祭祀、軍隊鼓舞士氣,宋代仍作為禮樂樂器。
- 商業用途:明清時期成為貨郎招攬顧客的工具,鼓聲替代叫賣聲。
- 兒童玩具:宋代起逐漸普及為玩具,因聲音清脆、造型有趣而廣受歡迎。
四、文化意義
撥浪鼓的廣泛流傳得益于其聲效與娛樂性結合的特點:鼓聲可吸引注意力,造型增強觀賞性,象征孩童的無憂無慮。現代主要作為玩具,部分傳統活動仍保留其禮樂功能。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細節可查閱相關曆史文獻或民俗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撥浪鼓(bō làng gǔ)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有着豐富的内涵和多元的使用場景。現在讓我來為您解答關于撥浪鼓的一些問題。
部首和筆畫:
撥浪鼓的部首是手(扌),它是一個常用的偏旁部首,表示與人的行為、動作相關。撥浪鼓的總共有15個筆畫。
來源:
撥浪鼓最初是指一種小巧的樂器,它由一個桶形的鼓面和兩個或三個橫放的竹子組成。演奏時,人們用手或棒敲擊鼓面,發出獨特的音響效果,産生出悅耳的節奏。後來,撥浪鼓的意義逐漸擴展,代表着逢兇化吉、化解困境的意義。
繁體:
在繁體字中,撥浪鼓的寫法保持一緻,仍然是「撥浪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撥浪鼓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也是「撥浪鼓」。
例句:
1. 他用手指敲擊撥浪鼓,發出了歡快的節奏。
2. 這個撥浪鼓是我從旅行中帶回來的紀念品。
組詞:
與撥浪鼓相關的組詞有:鼓、樂器、敲擊、音樂。
近義詞:
與撥浪鼓相近義的詞語有:敲擊樂器、手鼓、小鼓。
反義詞:
與撥浪鼓反義的詞語難以找到,因為它在語義上沒有明顯的對立詞。
以上就是關于撥浪鼓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