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not stick to one pattern;be not limited to one type]不局限于一个规格、标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
不局限于一个规格、标准。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黄山谷诗》:“ 东坡 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五:“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秦牧 《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
“不拘一格”是汉语成语,指不局限于单一规格或固定模式,强调灵活性与创新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
1. 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出自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原指选拔人才应打破常规。后演变为泛指突破传统框架,广泛用于艺术、设计、管理等领域()。
2. 词义解析
3. 用法与示例
4. 近义与反义
5. 文化内涵
体现中华文化中“变通”的智慧,既尊重传统又鼓励突破,常见于教育、艺术等领域()。
“不拘一格”这个词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其中,第一个部首是“一”,读作“yī”,表示数目;第二个部首是“缶”,读作“fǒu”,表示陶器。这个词总共有10个笔画。
“不拘一格”意思是指不受限制、不拘泥于一种规矩或标准,能够随意变换方式和形式。这个成语的来源最早出现在《论语·季氏》中,原文是:“君子不器。” 后来被朱熹的《论语集注》解释为“君子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灵活变通。” 因此,“不拘一格”成为了一个常用的词汇。
在繁体字中,“不拘一格”这个词的写法是“不拘一格”三个字都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不拘一格”这个词的一种写法是“不拘一格”,其中第一个字“不”是用“一”字的上边加一点表示。这种写法较少使用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了。
1. 他喜欢在工作中不拘一格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2. 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一向不拘一格,充满了创意和个性。
组词:拘泥、束缚、约束。
近义词:无拘无束、任意。
反义词:拘束、约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