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漠然视之”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其含义及用法:
“即或号召名义,彼善于此,国人皆漠然视之。”(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五回)
此例形容民众对某些政治口号无动于衷。
多用于描述对他人困境、社会问题或责任义务的冷淡态度,如:“他对同事的求助漠然视之,最终导致团队矛盾。”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明史》原文或相关文献(来源:)。
《漠然视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待某事不予重视或不关心。这个成语通过“漠然”和“视之”两个词组成,表达了对待事物漠不关心的态度。
《漠然视之》中,这个成语的两个字的部首分别是水和目字旁。其中,“漠”字的部首是水,总共有十五个笔画;而“然”字则是目字旁,总共有八个笔画。
《漠然视之》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张溥的《历代北史·卷五十五》一文中,形容了叶名琛对待文艺作品的态度。在繁体字中,“漠”字不变,但“然”字被写作“燃”。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些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汉字的写法与现今有所不同。例如,《漠然视之》的古代写法中,“漠”字的形状更加方正,而“然”字则更加草书化。
1. 他对别人的批评总是漠然视之,从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2. 老师的劝告虽然重要,但是学生们却漠然视之,不怎么在意。
1. 冷漠视之
2. 漠不关心
3. 持怀疑态度
1. 不以为然
2. 漠不相关
1. 热心参与
2. 认真对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