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秘祝的意思、秘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秘祝的解释

秦 代司祈祝之官。 汉 初因之,至 文帝 时始废。《史记·封禅书》:“祝官有祕祝,即有菑祥,輒祝祠移过於下。” 张守节 正义:“谓有灾祥輒令祝官祠祭,移其咎恶於众官及百姓也。”《史记·孝文本纪》:“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祕祝之官,移过於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祕祝之官移过於下,国家讳之,故曰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所以祕祝移过,异於 成汤 之心。” 宋 苏轼 《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一:“圣主新除祕祝,侍臣来乞丰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秘祝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专有名词,指代隐秘的祝祷仪式或执掌此类事务的职官。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其中记载秦代设有“秘祝”官职,职责是在国家遭遇灾祸时,通过特定祷祝将灾祸转移至臣民身上。

从语义构成分析,“秘”取“隐蔽、不可公开”之义,“祝”源自甲骨文“”字,本义为祭祀时主持祷告之人。《说文解字》释“祝”为“祭主赞词者”,引申为通过特定言辞沟通神灵的仪式。

汉代文献对此制度有更详实记载。《汉书·郊祀志》载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诏令:“秘祝之官移过于下,朕甚弗取,其除之。”这表明秘祝在当时已形成制度化的灾祸转嫁体系,直至文帝时期才废止。

在宗教人类学视域下,秘祝仪式体现了古代“替罪羊”机制,通过语言巫术将群体灾厄转移到特定个体。这种仪轨在《周礼·春官》中亦有类似记载,大祝掌“六祈”中的“类祭”,包含禳灾转移的要素。

网络扩展解释

“秘祝”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官职与祭祀制度(主要含义)

  1. 官职定义
    秘祝是秦代设立的官职,负责在祭祀活动中将皇帝的过错转移给臣民。汉初延续这一制度,至汉文帝时期废除。据《史记》记载,秘祝官会在灾祸出现时,通过祭祀仪式将责任归咎于臣下或百姓,以维护皇帝“天授神权”的形象。

  2. 社会影响
    这一制度导致“移过于下”的现象,即皇帝的错误被转嫁,臣民被迫承担后果。长期来看,这堵塞了言路,助长歌功颂德之风,掩盖社会问题。


二、现代语境中的延伸含义(次要含义)

在部分现代解释中,“秘祝”被字面理解为“秘密祝福”,指以隐晦或私密方式表达祝愿。但需注意,这一含义缺乏历史文献支撑,更多是当代对词语的引申解读。


秘祝的核心含义与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相关,体现古代皇权神化与责任转移的机制。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封禅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美蔼然阿顺取容半壁厢补遗常轨朝骖差择愁肠殢酒闯祸精大权独揽騑服附学生蜉蝣公气关钱挂绶桂阃哄士悔遁回环灰炉贾傅坚秉煎糜解民倒悬狷戾劳徒雷辗力戒挛缩蒙密绵延不绝描金拍惜飘风仆仆欠欠答答气触衾幄鹊厉曲席如天之福觞歌山霤山弄烧毁圣蜕戍歌书狱宿艾田仔题请同出同室铦钢相孰效率小球西窗翦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