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悔遁的意思、悔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悔遁的解释

谓翻悔而改变主意。《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姜亮夫 校注:“ 王逸 以为悔恨隐其情,近之。悔者悔其成言,遁者不依成言而为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悔遁"是由"悔"与"遁"组成的复合词,属于古汉语词汇范畴。《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因反悔而改变承诺",具体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考据 "悔"字甲骨文从心从每,《说文解字》训作"悔恨也",本指内心懊恼。清代段玉裁注:"悔者,自恨之意",强调主观情感变化。"遁"在《尔雅·释言》中作"避也",金文字形为足趾逃离城邑之象,引申为逃避、改变行为轨迹。

二、词义演变 二字组合最早见于《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王逸注曰:"中道悔恨,隐身遁去"。此处特指政治盟约的背弃。唐宋时期词义扩展,如朱熹《楚辞集注》云:"凡约信而中变者,皆可谓悔遁",涵盖人际交往中的失信行为。

三、现代应用 该词保留在书面语体系,多用于形容重大承诺的违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书面语词,例"国际条约岂容单方悔遁"。在语义强度上较"违约""失信"更具情感谴责意味,常与"背信弃义"构成互文关系。

主要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 洪兴祖《楚辞补注》
  4.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悔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传统解释:指“翻悔而改变主意”,即原本达成约定或共识后,因后悔而违背初衷。例如《离骚》中的诗句“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描述屈原对楚王背弃诺言的失望。

  2. 现代扩展:部分词典(如)将其延伸为“悔过自新,避开世俗纷扰”,强调在认识到错误后主动远离纷争、修身养性。但这种解释更偏向于结合“悔”与“遁”的单独字义,并非古典文献中的直接用法。

二、词源与用法

三、使用建议

在古典文学赏析中,建议采用传统释义;现代语境下若需表达“悔过后隐世”的概念,可结合具体语境说明,避免直接替换原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楚辞》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百累白足巴马子包单碧芬逋播臣差忒瘅暑大盐高揖贡进苟且偷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汩沉护阶君子缣简甲胄诘奸惊惶进説寇盗窾曲枯骴夔凤纹魁元昆岳梾木类家两谊遛狗流户炉拂马不入厩孖舲艇毛胚明朝谟盖拿刀弄杖蹑踵鳑鮍槃曲顦悴气度不凡清杯日晩阮生车儒博沙衍慑服身工台检条格吐槽蛙角无隙可乘五岳图香臭献曝之忱仙书云篆谐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