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劳役之人。《吕氏春秋·当赏》:“若赏唐国之劳徒,则 陶狐 将为首矣。” 陈奇猷 校释:“‘唐国’疑为‘唐圃’形近之讹……唐圃为树艺之所,故治唐圃者为劳徒。 陶狐 仅供劳役,故 文公 以唐圃之劳徒喻之。”
“劳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供劳役之人
根据《吕氏春秋·当赏》的记载,“劳徒”指从事体力劳动或杂役的人。例如,文中提到“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这里的“劳徒”特指在唐圃(种植园)从事劳作的役工。
词源与考证
学者陈奇猷在校释中指出,“唐国”可能是“唐圃”的形近讹误,而唐圃为古代种植场所,因此“劳徒”可理解为管理或耕作此类园圃的劳动者。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白白劳累,徒然浪费努力”。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例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引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劳徒”的核心含义为古代从事劳役的人,需注意与成语“徒劳”区分。如需引用古籍相关内容,建议直接参考《吕氏春秋》原文及权威校释。
劳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被劳动所压迫的人,指受雇于他人从事劳动而得到微薄报酬的工人。
劳徒的字形可以拆分为 “力” 和 “又” 两个部首,其中“力”表示力量,而“又”表示手的形状。有8个笔画分别为“点、横、竖、捺、撇、捺、竖、横”。
劳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奴隶社会,当时的工人被束缚在劳动中,没有自由权利,只能被雇主驱使。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徒逐渐成为指代劳动者的普遍词汇。
劳徒的繁体字为「勞徒」。
在古时候,劳徒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目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没有找到古代写法的确切记录。
1. 她一直是家里的劳徒,默默承担着家务活。
2. 这些劳徒在艰苦的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劳苦、劳累、劳动、劳动者、徒工
奴隶、佣人、工人、雇员、职工
雇主、老板、资本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