傧厌的意思、傧厌的详细解释
傧厌的解释
排斥,摈弃。 汉 刘向 《说苑·善说》:“处势隐絶,不及四邻,詘折儐厌,袭於穷巷,无所告愬。”
词语分解
- 傧的解释 傧 (儐) ī 接引宾客:傧相(刵 )。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厌的解释 厌 (厭) à 嫌恶,憎恶:厌恶(?)。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 满足:贪得无厌。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傧厌”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或礼仪活动中,迎接神灵降临并使其安驻于受祭者(如尸)身上的行为或状态。其核心含义与“接引神灵”和“神灵凭依”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 本义: 指在祭祀仪式中,通过特定的礼仪引导、迎接神灵(宾)降临,并使其安驻、依附于受祭者(如“尸”,即代表祖先神灵接受祭祀的活人)身上。这个动作或状态称为“傧厌”。
- “傧”:通“宾”,指神灵、宾客。作动词时意为导引、迎接宾客(神灵)。
- “厌”:此处读作 yā(压),通“压”,意为镇服、安驻、凭依。指使神灵安稳地停留在受祭者身上。
- 引申义: 泛指引导、安置神灵的仪式或过程。
二、 古籍文献依据
-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在解释“傧”字时,段玉裁引用了《周礼》的相关内容,并指出“傧”在祭祀中特指接神。虽然没有直接组合成“傧厌”,但为理解“傧”在祭祀中的核心作用提供了基础。
- 《周礼·春官·大宗伯》: 这是理解“傧厌”最关键的文献。其中记载:“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若王不与祭祀,则摄位。凡大祭祀,王后不与,则摄而荐豆笾,彻。大宾客,则摄而载果。朝觐、会同,则为上相。大丧亦如之。王哭诸侯亦如之。” 虽然未直接出现“傧厌”一词,但郑玄在注解相关礼仪(特别是涉及“尸”的环节)时,阐述了“接神”和“安神”的概念。后世学者(如清代孙诒让《周礼正义》)在疏解这些礼仪,特别是“九祭”中的“衍祭”(或“延祭”)时,常将引导神灵降临并安驻于尸的过程称为“傧厌”。
- 《周礼·春官·大祝》: “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 郑玄注:“衍祭当为延祭……延,进也,谓但祭之。” 对于“衍祭”(延祭),学者们认为其核心就是“傧厌”,即延引神灵使之进于尸身并安驻。
- 清代学者解释:
- 孙诒让《周礼正义》: 在疏解《大祝》的“九祭”时,明确指出:“衍祭,郑谓当为延祭,延读曰引,谓但祭之。引者,引神而祭之也。案:延祭,盖谓延神于尸,即《大宗伯》所谓‘傧’也。” 这里孙诒让将“延祭”解释为“延神于尸”,并直接等同于《大宗伯》职掌中的“傧”,即引导神灵到尸身上。虽然没有直接用“傧厌”,但“延神于尸”的过程包含了“傧”(引)和“厌”(安驻)两个动作。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厌”字条下: “厌,笮也…按:厌之本义笮也,合也。与压义尚近…《周礼》‘厌祭’,郑读为‘压’,谓无尸,但以食饮飨神,使其神气下沉,若为食所压然。” 这里解释了“厌”在祭祀中读“压”,有使神下沉安驻之意。虽然说的是“厌祭”(无尸之祭),但“厌”字“使神安驻”的含义是相通的。
三、 总结
“傧厌”是一个专用于描述古代祭祀礼仪的术语,特指在“尸祭”(有代表神灵的活人“尸”参与的祭祀)中,由主祭者(如大宗伯、大祝)通过特定仪式引导、迎接神灵(宾)降临,并使其安稳地凭依、安驻于“尸”的身上的关键环节。“傧”强调对神灵的导引和迎接,“厌”强调对神灵的镇服和安驻。其核心目的是实现神与“尸”的沟通合一,使祭祀得以有效进行。该词主要见于对《周礼》等先秦礼学经典的注疏和研究之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傧厌”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1.拼音与结构
拼音为bīn yàn,其中“傧”为左右结构,“厌”为半包围结构。
2.基本释义
意为排斥、摈弃,多用于描述被排挤或孤立的处境。例如《说苑·善说》中的例句:“处势隐絶,不及四邻,詘折儐厌,袭於穷巷,无所告愬。” 此处“傧厌”指因地位或环境受限而遭人疏远。
3.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属于古代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
4.网络释义补充
部分工具书将其归类为“排斥”的近义词,但具体近义词与反义词需结合语境进一步分析(如“疏远”“摒弃”等可能相关)。
提示
如需更多用例或权威解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汉语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培叭叭变古易俗伯利兹砵头秤鈎辰光触石决木瑽然篡虐澹茫跌逿蝶使断渡風舉刚峭哥白尼阖阊环肥荒时暴月幻眇户籍兼两缄帖极恶踦挐机任寂若死灰军匠宽令量识列食录制梅花纸帐门子钱冥宝明幌幌模镕盘底炮炼前蒐乾燥剂七等凄凉调亲操井臼亲嫡轻土秋斋骚杂山和尚深情故剑石椁世俗之见碎剧檀越塔头缇校微谴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