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德的意思、文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德的解释

(1).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言武功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元 傅若金 《书南宁驿》诗:“也知文德能柔远,传道新恩欲罢征。”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自然只有修文德以服‘远人’的 日本 了。”

(2).写文章的道德。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又不幸而 榆关 失守, 热河 吃紧了,有名的文人学士,也就更加吃紧起来……讲文德的也有,骂人固然可恶,俏皮也不文明,要大家做正经文章,装正经脸孔,以补‘不抵抗主义’之不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德”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 以礼乐教化进行统治的德政(核心释义): 这是“文德”最经典的含义,与“武功”相对。它指君主或统治者不依靠武力征伐,而是通过推行礼乐制度、道德教化、文化教育等温和、文明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感化百姓、怀柔远人,体现了一种崇尚文明、重视教化的治国理念。例如,《诗经·大雅·江汉》中“矢其文德,洽此四国”、《论语·季氏》中“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均体现了此意。

  2. 文章道德、文才与德行: “文德”亦可指个人在文学才华(文)与道德品行(德)两方面的修养与成就。强调文人学士应兼具优美的文采和高尚的品德,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层含义常见于对文人品评或自我修养的要求中。

  3. 礼乐制度、文化典章: 有时“文德”也泛指一个时代或社会所建立的礼乐制度、文化规范、典章文物等精神文明的成果。它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高度。

  4. 文治之德、文化之功: 引申指通过文化教育、礼仪规范等非武力手段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功德。

总结来说,“文德”的核心在于“以文为德”,即以文化、礼乐、道德、教育等作为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的根本力量与最高体现。它既是重要的政治理念(与武功相对),也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文才与德行兼备),更是中华文明崇尚教化、重视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文德”的词条释义提供了权威的古今义项梳理。 [可查阅权威在线辞书平台或图书馆数据库]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提供了经典古籍中“文德”用例及释义。 [可查阅商务印书馆相关资源]
  3. 汉典网: 综合了多部辞书对“文德”的解释。 https://www.zdic.net/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虽以现代汉语为主,但对“文德”的古义也有简明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文德”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礼乐教化
    指通过文化、礼仪和道德教育来治理社会,与“武功”相对。这一概念在古籍中多次出现,如《易经·小畜》提到“君子以懿文德”,《论语·季氏》强调“修文德以来之”。

  2. 写文章的道德
    强调创作文章时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如鲁迅在《伪自由书》中提到的“文德”即指写作的操守。


二、延伸含义

  1. 文化与道德的结合
    现代语境中,“文德”常指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的统一。例如在教育领域,既注重知识传授,也强调品德培养。

  2. 人名的寓意
    作为名字时,“文”象征学识、文采,“德”代表道德、品行,整体寓意德才兼备、修养深厚。


三、文化比喻

  1. 象征性用法
    如公鸡“五德”中的“文德”,借头戴红冠比喻学识与礼仪(出自《韩诗外传》典故)。

“文德”既包含古代礼乐教化的治理理念,也涉及个人修养与创作伦理,并在现代延伸为文化道德的综合体。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论语》《后汉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熬然宝盖杯池冰川地貌冰华擦音尝粪长乐宫畼月产生吃个虱子留只脚啜哺大火当家立事诞澁东家子斗甬氛翳腹心之疾噶点儿諽讦公粟函方痕废汇寄秽貉悔亲焦子极光竫嘿韲盐鞠养款别髡屯拉不下脸辽乱励精更始论箸孟母免役米线莫或盘饤匹群纱縠商借霜飔束身就缚私燕炭库弹丝天赋观念筒竹兔走鹘落外儒为是懀懀吾当笑盈盈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