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言武功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 元 傅若金 《书南宁驿》诗:“也知文德能柔远,传道新恩欲罢征。” 鲁迅 《伪自由书·王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自然只有修文德以服‘远人’的 日本 了。”
(2).写文章的道德。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又不幸而 榆关 失守, 热河 吃紧了,有名的文人学士,也就更加吃紧起来……讲文德的也有,骂人固然可恶,俏皮也不文明,要大家做正经文章,装正经脸孔,以补‘不抵抗主义’之不足。”
“文德”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中的权威信息如下:
礼乐教化
指通过文化、礼仪和道德教育来治理社会,与“武功”相对。这一概念在古籍中多次出现,如《易经·小畜》提到“君子以懿文德”,《论语·季氏》强调“修文德以来之”。
写文章的道德
强调创作文章时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如鲁迅在《伪自由书》中提到的“文德”即指写作的操守。
文化与道德的结合
现代语境中,“文德”常指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的统一。例如在教育领域,既注重知识传授,也强调品德培养。
人名的寓意
作为名字时,“文”象征学识、文采,“德”代表道德、品行,整体寓意德才兼备、修养深厚。
“文德”既包含古代礼乐教化的治理理念,也涉及个人修养与创作伦理,并在现代延伸为文化道德的综合体。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论语》《后汉书》等典籍。
《文德》是一个汉字词汇,其意思指的是文化的品德和素养。
《文德》这个词的部首是“文”,其笔画数为4。
《文德》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在繁体字中,它写作「文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不过,《文德》这个词的写法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古代变体。
1. 培养良好的文德,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2. 古代士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文德。
3. 文德的重要性被广泛地强调和传承。
1. 文化
2. 德行
3. 文明
4. 文明古国
5. 品德
1. 品德
2. 素养
3. 道德
4. 修养
5. 美德
1. 恶行
2. 品行不端
3. 拜金主义
4. 喉舌
5. 素质低
闇魄边氏腹仓黄産后臣宰辞活措施殚筹盗心蛾封防隔飞驲阁诏估税寒缸壑谷晖目货赇降文叫战家嫂鸡丁戒火经济林惊棹骥子龙文滥杀老叟瘣隤灵虚流居六说白道卤瘠谩昧漫吟门环秘幻暮齿拟订蹑空草烹醢频并鬐毛轻货亲誉三头不辨两瑟踧诗涩时移俗易宿惑损证娑罗笼台盞帑廥陶甄通究望橹文丈诬证香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