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密信。《花月痕》第四回:“且説 颜 林 二将,晓行夜宿,趲赶到得中途,忽奉令箭一枝,锦囊一个,内固封密札。”丝弦剧《空印盒》第一场:“哎,此事早有部文到来,何用再来密札。”
(2).秘密下达公文。 清 林则徐 《密拿汉奸札稿》:“有经密查暗访得其踪跡者,现俱开出姓名,间有访知住址,合急黏单密札飭拏。”
密札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秘密的文书、信件或奏章,常见于古代政治、军事等需要保密传递信息的场景。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学术研究角度分层解析:
秘密信件/文书
指内容隐秘、传递过程需保密的书面文件,常见于官方机密通信或私人密函。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特指密奏
古代臣子向皇帝秘密呈递的奏章,内容多涉及敏感政事,如弹劾官员或密报军情。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构词解析:
“密”取“隐蔽、不公开”之义(《说文解字》:“密,山如堂者”引申为严密);“札”原指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片(《说文》:“札,牒也”),后泛指文书。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历史语境:
清代“密札”尤指官员通过非正式渠道(如私人信差)传递的密奏,规避常规行政流程。
来源:白新良《清代中枢决策研究》,故宫出版社,2011年。
文学经典中的体现:
《红楼梦》第十三回:“(贾珍)暗地里写了密札,差人星夜送往长安。”此处指秘密书信。
来源:曹雪芹《红楼梦》(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校注版。
学术研究佐证:
据考,宋代枢密院常以“密札”指挥边将,此类文书不盖官印,以防泄密。
来源: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
工具书名称 | 释义要点 |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秘密的信件或公文。 |
《辞源》(第三版) | 秘密书札;清代特指密奏。 |
《汉语大字典》 | 札:文书;密札:机密文书。 |
“密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密信
指秘密传递的书信,内容通常涉及重要事务或机密信息。例如清代小说《花月痕》中提到“锦囊内固封密札”,即用密封方式传递的私密信件。
秘密公文
特指官方以非公开形式下达的文书。如清代林则徐曾通过“密札”指令下属执行秘密任务。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查阅相关文献或网页来源。
疤痕白鹿洞版奏陂渠崩决播扬不声不气超拜斥近楚人钳打击乐器低心东倭蠹孔犯厉负携干熯狗攮的卦气菰首镐洛赫炎花费黄素扈养嘂呼阶陛鸡毛房荆虹金石九儒十匄看门狂节诳嘴蜡灯奁赠蛎房懰栗茅搜猛孤停的面弱畔废贫宅坡田破竹之势强近让烟荣获戎马倥傯上件綀布孙息妇沓杂特写镜头驮家巷市乡试仙艳笑噱小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