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簇聚而生的牡蛎。因牡蛎附石而生,连结如房,故称。亦特指牡蛎的壳。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二:“ 蔡襄 守 泉州 ,因故基修石桥……十八年桥乃成,即多取蠣房,散置石基,益胶固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牡蛎》﹝集解﹞引 苏颂 曰:“﹝牡蠣﹞皆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呼为蠣房。”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琅邪秦碑》:“海中復有一碑,去岸数里,潮上则没,潮落则出。其上岁久皆蠣房所结,不可辨识。”
(2).指牡蛎的肉。 元 柳贯 《送临川谢有源赴闽医提领》诗:“鷁首去乘潮浪白,蠣房催出酒波红。”
“蛎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ì fáng,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簇聚而生的牡蛎
因牡蛎常附着于岩石等硬物生长,彼此紧密相连,形如房屋,故称“蛎房”。例如宋代《泊宅编》记载,蔡襄修建泉州石桥时曾用蛎壳加固桥基。
特指牡蛎的壳或肉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牡蛎壳可入药,并称其“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此外,蛎房也指牡蛎的肉质部分,元代诗句中便有“蠣房催出酒波红”的描述。
需注意与“蚝房”(háo fáng)区分,后者多比喻人群拥挤的场所,与“蛎房”含义不同。
“蛎房”既是对牡蛎生物形态的生动描述,也承载了历史、建筑及医药领域的文化内涵。
《蛎房》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蛎”指的是蛤蜊,一种常见的贝类海鲜;而“房”则是指屋子或房间。因此,《蛎房》的意思可以解释为“蛤蜊屋”或“蛤蜊房间”。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规则,这个词的部首分别是“虍”和“戈”,其中“虍”是表示虎的部首,而“戈”是表示兵器戈的部首。根据笔画数来算,《蛎房》一词的总笔画数为13。
《蛎房》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用“蛎房记忆”来形容贾母的房间。后来,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并有了现代的含义。
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为“蠣房”。
根据古代字典和文献资料,古时候写《蛎房》一词时,会使用不同的字体和手法。例如,其中的“蛎”字有时会写成“蜊”,而“房”字的形状也可能稍有变化。
1. 小明的家里有一个大大的蛎房,里面摆满了新鲜的海鲜。
2. 在海边的小村庄里,有一家以蛎房为特色的海鲜餐厅。
组词:蛎壳、蛎黄、房屋、房间。
近义词:贝房、贝屋、蜗居。
反义词:宫殿、豪宅、别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