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鹿洞的意思、白鹿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鹿洞的解释

洞名。在 江西省 星子县 北 庐山 五老峰 下。 唐 贞元 中 李渤 与兄 涉 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 唐 王建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君》诗:“君家 白鹿洞 ,闻道亦生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白鹿洞 在 庐山 之阳,常聚生徒数百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鹿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地名,其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地理特征 "白鹿洞"名称源于唐代李渤隐居典故。据《庐山志》记载,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李渤与其兄在此隐居读书,因豢养白鹿代步,加之此地属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洞穴,故得名"白鹿洞"(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官网)。洞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实为四面环山的谷地,最高海拔约300米。

二、书院建制沿革 南唐昇元四年(940年)在此创建"庐山国学",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赐名"白鹿洞书院",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书院时订立《白鹿洞书院揭示》,确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纲领(来源:国家图书馆《朱熹年谱》)。

三、文化符号意义 在汉语语境中,"白鹿洞"已成为传统书院教育的代名词,《辞海》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其建筑格局遵循"左庙右学"规制,现存礼圣殿、御书阁等明清建筑群,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当代价值体现方面,白鹿洞书院仍保留完整的古代教育体系标本,现存历代碑刻157方,藏书楼藏有古籍3.6万余册,每年举办传统文化研修班(来源:国家文物局年度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白鹿洞”的词义解释,综合权威资料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白鹿洞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的一处历史名胜,因唐代李渤兄弟隐居读书时豢养白鹿而得名。其名称源于李渤养白鹿的典故,故称“白鹿先生”,隐居处得名“白鹿洞”。

二、历史沿革

  1. 唐代起源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李渤与兄李涉为避战乱隐居庐山,养白鹿相伴读书。后李渤任江州刺史时重返此地,修建亭台花木,奠定白鹿洞雏形。
  2. 书院发展
    • 南唐时期(937-975年)在此设立“庐山国学”,为官方教育机构;
    • 宋代扩建为书院,朱熹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主持修复并讲学,制定学规,使其成为理学传播中心。
  3. 名称考据
    白鹿洞最初“有洞无鹿”,明代嘉靖年间始凿洞置石鹿,后几经埋藏与重见,现存石鹿为1982年修复时出土。

三、文化意义

四、其他同名地点

需注意福建厦门白鹿洞为另一独立景点,位于虎溪岩,因借朱熹讲学故事得名,属厦门小八景。

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历史记载及文化研究资料,如需进一步了解书院建筑或朱熹教育思想,可参考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愚阿司匹林拜具别録避浄博富不粒蚕房策驭初始辞朝从违打垜打拼等夷之心附甲负阻和钧花胡洞黄雀哀火王架次脚跟交椅竞渡船金箴禁卒可蠢烂熳联带弄口纶阁露胔漫山塞野马四环鸣橹冥中墨池记闹嚷疲民平收欠负翘然畦丁奇厖福艾覃鬯青殷轻装简从敧歪悛戢任术伸愬刷鍊书囊窣堵坡缩鬯透达妥妥当当喂饲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