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史记·货殖列传》:“平糶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清 刘大櫆 《通溪巴君墓志铭》:“ 乾隆 十六年,岁旱饥,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事后, 淮 扬 道出示严禁造謡,并悬赏购缉散放伪票之匪徒,一面办理平糶,以安民心。”
“平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粮食调控政策,具体解释如下:
指官府在灾荒年份粮食短缺时,将官仓储存的粮食以平价出售给百姓,以稳定粮价、缓解饥荒。与之相对的“平籴”则是丰年时官府平价收购余粮,两者共同构成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核心。
古代平粜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例如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价格调控机制等,均延续了“丰储欠补”的核心逻辑。
示例:李悝推行平粜政策后,魏国“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
平粜(píng túan)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减轻、消解困难或解决问题。它常用于形容消除纠纷、化解危机、平息争端等各种意义。
平粜由部首分别是“丷”和“米”,拆成的笔画分别是2画和5画。
平粜一词的来源不明确。但在古代,人们用火来表达清除恶气、排除邪恶的意思。据古籍记载,当年秦始皇烧典籍焚书坑儒之时,有一位儒生将自己的经书埋在地底,经书却被焚烧而未被损坏。这个故事传到今天被形容为火焰无法烧尽的庄稼,也就是平粜。
平粜的繁体字为「平糰」。
古时候平粜的汉字写法可能因时代而异,但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平糰」。
1.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平粜了企业内部的矛盾,使公司的生产运行更加顺利。
2. 政府通过平粜街道上的交通问题,提供了更好的出行环境。
平静、平和、平衡、消粜、平息
化解、缓解、解决、排除
激化、加剧、恶化、升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