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钵的意思、持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钵的解释

(1).佛教语。托钵。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设会论》:“至时持鉢往福众生。” 唐 吴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诗:“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鉢过 丹阳 。”

(2).引申为行脚。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三僧》:“愿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卧诵经,足跡不出门,而免持鉢之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钵”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文化内涵的词语,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 本义:手持食器(钵)

    • “持”意为用手拿着、握着。“钵”(梵语:pātra),音译“钵多罗”,是佛教僧人特有的食器,圆形、稍扁、小口,用于盛放食物或饮水。因此,“持钵”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用手托着或拿着钵。这是僧人日常生活的具象体现。
  2. 核心宗教实践:乞食(托钵)

    • 在佛教传统中,特别是原始佛教和南传佛教,“持钵”特指僧人遵循佛陀制定的戒律,在特定的时间(通常是上午)手持空钵,前往村落或市集,沿门挨户接受信众的食物布施。这一行为称为“托钵乞食”或简称“托钵”、“持钵”。
    • 目的与意义:
      • 维持色身: 最基础的目的在于解决僧人的基本饮食需求,维持生命以便修行。
      • 降伏骄慢: 通过乞食,僧人放下世俗的尊严与身份,培养谦卑之心,破除我执与傲慢。
      • 践行少欲知足: 乞食所得不论好坏、多少,皆平等接受,不贪求美味与富足,实践简朴的生活。
      • 与众生结缘: 为在家信众提供种植福田、积累功德的机会,是僧俗互动、佛法传播的重要桥梁。
      • 专注修行: 避免僧人亲自耕种、经商等世俗劳作,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修行悟道。
  3. 象征意义与引申

    • 僧侣身份与职责的象征: “持钵”是出家僧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和行为特征,代表着其离俗修行、依信众供养的生活方式。
    • 修行方式的代称: 有时“持钵”也泛指僧人的修行生活或行脚参学的状态,如“持钵云游”。
    • 传承佛法的隐喻: 更深一层,“持钵”可象征僧人肩负着传承佛陀教法、滋养众生法身慧命的使命。钵作为盛放食物(滋养色身)的器具,也隐喻佛法(滋养慧命)。

“持钵”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解释是佛教僧人手持食器(钵)进行乞食的行为。它不仅是僧人维持生计的方式,更是其重要的宗教实践,蕴含着降伏烦恼、广结善缘、专注修行等深刻意义,并成为僧人身份和修行生活的象征。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持钵”是佛教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义

    • 指僧人托钵化缘的行为,即手持钵盂(僧侣食器)乞食或接受供养。这一习俗源自佛教戒律,僧人通过托钵维持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为信众积累功德()。
  2. 引申含义

    • 可代指“行脚”,即僧侣云游四方、修行传法的过程。例如清代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提到“免持钵之苦”,即指避免行脚奔波的辛劳()。
  3. 文学与典故

    • 唐代诗歌中多次出现该词,如吴融《金陵遇悟空上人》中“老僧持钵过丹阳”,描绘僧人云游化缘的场景()。
    • 明代王阳明曾用“沿门持钵效贫儿”比喻盲目效仿他人而忽视自身本性的哲理()。
  4. 字源解析

    • “钵”为梵语“钵多罗”(pātra)音译,特指僧侣食器,材质多为陶、铁等,形似碗而略扁()。

提示:该词多用于佛教典籍及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如需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述僧设会论》《池北偶谈》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郁卑宫迸亡逼视不动明王驰望齿坐摧决当宁到顶盗墓大偏大葬吨级非特覆允鼓乱海沸江翻花花緑緑还本蠽蟟解衣盘礴惊嘶境头积庆籍死拒谏沮滞开田匡计伶利吏体楼观率示门父孟常面塑铭志谬采虚声墨法目无王法牛被弄影团风愆乏抢建芊丽硗秃切循清霜琼岳三相电流色胆如天示灭湿热四面楚歌司阙兔脱下九流下利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