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金。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解绶》:“自家钦奉圣恩,巡行 两广 ,穷追緡课,旁採珍奇。”
缗课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代经济制度两方面解析:
缗(mín)本义指穿铜钱用的绳子,后引申为成串的钱币或货币计量单位(通常一缗为一千文)。《说文解字》释“缗”为“钓鱼也”,后借指钱串。
课指赋税或征收赋税的行为,如《汉书·食货志》载“课税”即征税之意。
缗课合称特指古代按财产或交易额征收的货币税,尤指对商人、手工业者的资产税。
该词多见于宋元明清文献,核心特征为以货币形式计征:
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算缗钱” 是最早的系统性缗课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缗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缗课”指代税金,特指以货币形式征收的赋税。“缗”原指穿铜钱用的绳子,后引申为货币单位(如一千文为一缗);“课”在古汉语中可表示赋税或征收赋税。
文献出处
该词可见于明代无名氏戏曲《四贤记·解绶》:“巡行两广,穷追缗课,旁采珍奇。”,此处指官员奉命追缴税款。
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历史文献时涉及。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获取更权威的释义和例证。
八路半青半黄暴发户北廷不教而诛昌亭旅食褫带驰书出奇制胜电视发射塔法货方游分爱拊嗟哥降节工绝钩金舆羽诃宅迦后素华侨秽闻会员国夹城犍子教程警吏景响及物动词轲峨口诵心维裤裙良工柳门竹巷洛桑蒙陋面市庙胜之策纆徽旁徵博引奇服清水衙门清脩躯格荏苒镕金释玺瞬刻书师丝履司巧挑礼,挑礼儿替续器同归殊途王国维妄言妄听五布吴太伯相距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