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惕栗的意思、惕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惕栗的解释

亦作“ 惕栗 ”。犹言战战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慄不敢为淫暴。”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羣臣惕慄奉职,命材登良,不敢私违。” 王闿运 《御夷论》一:“圣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贡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惕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ì l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基本解释

指因恐惧或紧张而产生的战战兢兢、戒慎不安的心理状态,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压力或未知情况时的谨慎与惧怕。


详细释义

  1. 词义核心

    • 表示极度害怕或高度警觉,既有心理上的恐惧(如“不寒而栗”),也包含行为上的谨慎(如“战战兢兢”)。
    • 在古籍中常与“恐惧振动”连用,强调因敬畏而产生的自我约束,例如《墨子》中描述“惕栗不敢为淫暴”。
  2. 使用场景

    • 文学语境:多用于描述人物面对威胁、责任时的心理,如韩愈《河南府同官记》中“群臣惕栗奉职”。
    • 现代用法:可比喻对复杂局势或潜在危机的戒惧,如“投资者对市场波动感到惕栗”。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 反义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词源与结构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典》或《墨子》原文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惕栗》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人因害怕或警惕而发生的身体颤动或恐惧的感觉。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例句,以及一些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惕栗》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xīn)和木(mù)。心部表示与情感、心境有关,木部通常表示与木材或森林有关。它总共有10个笔画。 来源: 《惕栗》一词最早出现在《古文观止》一书中,其原文是“心配则恐,恐则栗”,意思是心情担忧就会害怕,害怕则会颤抖。后来,人们将其合并为一个词"惕栗"来表达恐惧和颤抖的状态。 繁体: 《惕栗》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一致,使用两个部首的结构和相同的笔画顺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不同的形态和发展。因此,同一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对于《惕栗》这个词来说,没有特别突出或不同的古代写法被记录。 例句: 1. 他听到脚步声,不禁惕栗起来。 2. 当她意识到自己被骗时,全身惕栗了一下。 组词: 与《惕栗》相关的组词有: 1. 惊惕:害怕和警惕的状态。 2. 惊恐:极度害怕和恐慌的感受。 3. 惧怕:对某个事物或情境感到害怕。 近义词: 与《惕栗》意思相近的词有: 1. 战栗:因害怕或紧张而身体颤抖。 2. 惊恐:极度害怕和恐慌的感受。 3. 惧怕:对某个事物或情境感到害怕。 反义词: 与《惕栗》意思相反的词有: 1. 麻木:心理迟钝,没有感觉或反应。 2. 泰然:心情平静,毫不担忧或害怕。 总结: 《惕栗》是一个用于形容人因担忧或害怕而发生身体颤动或恐惧的感觉的汉字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木,有10个笔画。源自于《古文观止》,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没有特殊的形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除了《惕栗》这个词本身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词语、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也与其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