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惕栗的意思、惕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惕栗的解释

亦作“ 惕栗 ”。犹言战战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慄不敢为淫暴。”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羣臣惕慄奉职,命材登良,不敢私违。” 王闿运 《御夷论》一:“圣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贡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惕栗"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典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基本释义:指因警惕而战栗的心理状态,既包含对潜在危险的警觉,又带有因紧张不安而产生的生理反应。《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戒惧战栗",现代用法多形容人在面对重大责任或危机时高度紧绷的精神状态。

词源分析:

  1. "惕"字源自《说文解字》"敬也",本义指恭敬谨慎,后引申为警惕、戒惧,《周易·乾卦》"夕惕若厉"即用此义;
  2. "栗"通"慄",见于《诗经·秦风·黄鸟》"惴惴其慄",表战栗发抖之态。二字组合后强化了心理层面的紧张感。

使用场景: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政论文章形容执政者的责任意识,或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面临危机时的心理描写。例如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众惕栗不敢失法度",生动展现群体严守规章的谨慎态度。

近义词辨析:相较于"警惕"侧重主观戒备,"惕栗"更强调客观环境压力引发的身心双重反应;与"惶恐"相比,则弱化了恐惧感,突出理性克制的警觉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惕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ì l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基本解释

指因恐惧或紧张而产生的战战兢兢、戒慎不安的心理状态,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压力或未知情况时的谨慎与惧怕。


详细释义

  1. 词义核心

    • 表示极度害怕或高度警觉,既有心理上的恐惧(如“不寒而栗”),也包含行为上的谨慎(如“战战兢兢”)。
    • 在古籍中常与“恐惧振动”连用,强调因敬畏而产生的自我约束,例如《墨子》中描述“惕栗不敢为淫暴”。
  2. 使用场景

    • 文学语境:多用于描述人物面对威胁、责任时的心理,如韩愈《河南府同官记》中“群臣惕栗奉职”。
    • 现代用法:可比喻对复杂局势或潜在危机的戒惧,如“投资者对市场波动感到惕栗”。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 反义词:泰然自若、从容不迫、处之泰然。

词源与结构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典》或《墨子》原文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安份守己拗断败露百异鳖爪抽样调查吹火筒楚天云雨楚猿崔四入打担担担面丹房点佥兜驮乏顿干窃哥罗仿鼓趺海涯贺辞黑鳢怀愤回闪交唱角速度疾风挤构进辖肌髓髻云扣扣恇扰獠面灵承廪台离群索居李商隐历行里中乱族毛寳放龟内屋飘泊无定碕角勍寇确切去太去甚荣启期赛例上本烧纸钱射角说东谈西鼠黠四边浄夙期挖空心思瓦甃无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