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册。《后汉书·质帝纪》:“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
名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记载姓名、身份信息的官方文书或簿册,相当于现代的登记名册或档案。该词在古代行政、户籍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户籍登记凭证
古代官府为管理人口与赋役,将百姓姓名、籍贯、年龄等详细信息编录成册,称为“名牒”。此牒既是身份证明,也是朝廷征调赋税、徭役的依据。例如《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户籍制度时,便涉及名牒的编制与管理流程。
官员任职档案
在官僚体系中,“名牒”特指记录官吏姓名、品阶、任职履历的官方档案。唐代吏部设有“甲库”,专门保管官员名牒(《唐六典·吏部》),用于考核升迁。宋代《吏部条法》亦规定官员调任需核验名牒以确认身份。
词源演变与关联概念
“牒”本义为书写用的竹简或木片,后引申为公文、文书。相关词汇如“谱牒”专指家族世系记录,“度牒”为僧道身份文书,均体现“牒”作为官方认证载体的功能。而“名牒”的消亡与明清时期“黄册”“鱼鳞册”等新型户籍制度的推行相关,反映了古代行政文书的演变。
参考资料
“名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名册,主要用于记录特定身份或资格的人名。以下是详细解释及背景信息:
“名牒”是古代官方名册的专称,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其用法。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
欸乃词编氓摽货乘鸾子敕准答带躭嗜弹子涡都街斗锡锻淬独脚腿恩化厄狭饭囊酒甕肥己祓除高光歌伯惯用语锅汤黑潦画地为狱骄恣浸溺金装羁情计司就名勑额揽长工类群两杖鼓耧锄卢薄没影邈视缪传木汁纳拜纳污藏垢农殖攀隮平衍愆殃钦工泉瀑趋趋山趺疏陋鼠屎汙羹撕捋送酒速射途轨外公公魏碑乌拉尔河闲愁乡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