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翻松土壤用的农具。 王祯 《农书》卷十三引《种莳直说》:“此器出自 海壖 ,号曰耬锄。耬车制颇同,独无耬斗,但用耰锄铁柄,中穿耬之横桄下,仰锄刃,形如杏叶。撮苗后,用一驴,带笼觜輓之。初用一人牵,惯熟不用人,止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过锄力三倍。所办之田,日不啻二十亩。今 燕 赵 间用之,名曰劐(呼鑊切)子。劐子之制,又少异於此。”
耧锄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翻松土壤的农具,其名称和功能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耧锄(拼音:lóu chú)是一种结合了播种工具“耧车”与锄具特点的农具,主要用于松土、除草,而非播种。其结构类似耧车,但省略了播种用的“耧斗”,改用锄刃进行土壤耕作。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农具演变,可参考《农书》《种莳直说》等文献。
《耧锄》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一种农具,用来耙平土地。
《耧锄》的部首是「耒」和「金」,字形结构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耧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文化,是农民在耕作过程中为了平整土地而使用的一种工具。
《耧锄》的繁体字是「耬鋤」。
在古代,「耧锄」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耧」和「锄」的字形。例如,有时「耧」的上半部分会和「耒」相似。
1. 农民们拿起耧锄,努力耕作着他们的土地。
2. 这把耧锄的锋利度非常好,耕地效果很棒。
耧锄犁、耧锄车、耧锄地、耧锄工具
锨、耙、锄头、镢
收割机、播种机、田园美化工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