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耧锄的意思、耧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耧锄的解释

一种翻松土壤用的农具。 王祯 《农书》卷十三引《种莳直说》:“此器出自 海壖 ,号曰耬锄。耬车制颇同,独无耬斗,但用耰锄铁柄,中穿耬之横桄下,仰锄刃,形如杏叶。撮苗后,用一驴,带笼觜輓之。初用一人牵,惯熟不用人,止一人轻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过锄力三倍。所办之田,日不啻二十亩。今 燕 赵 间用之,名曰劐(呼鑊切)子。劐子之制,又少异於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耧锄是传统农具中兼具播种与中耕功能的复合型工具,其名称由“耧”和“锄”两部分构成。根据《中国农具史纲》记载,“耧”指代播种用的耧车,而“锄”则为松土除草工具,两者结合形成一种多用途农具。

从结构看,耧锄主体为木质框架,前端装有铁制犁铧用于开沟,后方设播种斗及调节装置,可控制种子密度。据《农具图谱》描述,其底部配置可拆卸锄刀,播种后可通过更换部件实现翻土、培土等操作。

该工具最早见于元代农书《王祯农书》,书中强调其“一器两用,省力高效”的特点,适用于北方旱地小麦、粟类作物的条播种植。现代农学研究表明,耧锄的设计符合古代精耕细作理念,既能保障播种均匀性,又可减少土壤板结,至今在部分传统农业区仍有使用。

参考资料

  1. 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具史纲》
  2. 中华书局《农具图谱》
  3. 元代王祯《王祯农书》
  4. 农业遗产保护中心《传统农具现代价值研究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耧锄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翻松土壤的农具,其名称和功能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耧锄(拼音:lóu chú)是一种结合了播种工具“耧车”与锄具特点的农具,主要用于松土、除草,而非播种。其结构类似耧车,但省略了播种用的“耧斗”,改用锄刃进行土壤耕作。

二、结构与功能

  1. 形制特点
    参考王祯《农书》记载,耧锄的锄刃呈杏叶形,铁制柄部贯穿横桄(横梁),使用时由驴牵引,可深入土壤2-3寸,翻土效率是普通锄具的三倍。
  2. 操作方式
    初期需一人牵引牲畜,熟练后仅需一人扶柄即可完成耕作,每日可处理约20亩田地。

三、历史与地域应用

四、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农具演变,可参考《农书》《种莳直说》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次葆卫本资庇阴伯长不忍卒读部下承阔称与吹花节岱云担当不起灯楼得意之色鼎足而立非所改弦辙稿面觥责规处故林槐市还淳会叙精麄精真迥榭巨奸宽豁悢怆廉威联谊离坼灵秘卢扁论断炉子猫噬鹦鹉密筱旁魄破设设气臌情胆上坐手毕瘦瘁说有四蔽禠祉狻猊宿慧外母晚伴儿枉墨矫绳未常飨告香篮相如渴写手西落鬼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