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easant virtue] 美德
明德茂亲。——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1).光明之德;美德。《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 虞帝 始。” 宋 曾巩 《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清 孙枝蔚 《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
(2).指才德兼备的人。《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朱熹 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 太王 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
(3).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昭公灭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唐 李德裕 《授张仲武招抚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
"明德"是汉语中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解析 从汉字构形看,"明"由"日""月"组合,象征光明照耀;"德"甲骨文作"徝",含目视道路而行之意,引申为道德准则。《说文解字》指出:"明,照也""德,升也",二字结合突显道德的光明性与提升性。
二、传统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明德"为"光明之德",特指天赋的完美德性,《尚书·康诰》载"克明德慎罚"即强调彰明美德。此概念在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达到哲学高度,朱熹注解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者也"。
三、经典流变 该词历经三阶段演变:先秦时期多见于《诗经》《礼记》,侧重君王德政;宋明理学融合佛道,程颐提出"明德乃心之本體";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则注入实践维度,强调"明德必见于行事"。
四、现代应用 当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保留双重释义:既指崇高品德(如"修身明德"),亦作动词表示彰明美德(如"明德扬善")。教育部《中华经典资源库》将其列为传统文化关键词,建议教学中结合《大学》文本深度阐释。
“明德”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字义构成
古籍用例
本体与功能
实践指向
从先秦经典到宋明理学,“明德”始终承载着中华文化对至善道德的追求,既是内在修养的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理想准则。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大学》《尚书》等文献。
安危与共百技襃册剥坐悲伤鄙闇表功不才城閈赤粱绸沓垂落储稸丹陵诋击鞮屦府经厅改置诡殊辜较何异怀娠镬灶脚蹼击革敬恭桑梓谨实禁围门计职君子好逑巨查恪言裂口令范緑毛龟緑呢大轿盲聩马屁勃鸣竽麋茸内父平起平坐强悍鎗金七醢青岁箐砦人工呼吸晒犊鼻上上申叔神微诗祸衰年私掠头痛额热骛骛下舂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