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德的意思、明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德的解释

[pleasant virtue] 美德

明德茂亲。——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详细解释

(1).光明之德;美德。《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 虞帝 始。” 宋 曾巩 《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清 孙枝蔚 《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

(2).指才德兼备的人。《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朱熹 集传:“明德,谓明德之君,即 太王 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

(3).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昭公灭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唐 李德裕 《授张仲武招抚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明德”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字义构成

    • “明”指光明、显著,引申为彰显、发扬;“德”指道德、德行,即顺应自然规律与人伦的品德。
    • 组合后意为“光明的德行”或“高尚的美德”,如《礼记·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强调通过教育彰显内在美德。
  2. 古籍用例

    • 《逸周书》称“明德”为治国之本,《史记》提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均指向圣贤的崇高德性。

二、哲学内涵(儒家与朱子诠释)

  1. 本体与功能

    •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明德”为“虚灵不昧”的本体之明,需通过修养去除私欲遮蔽,恢复其本然光辉。
    • 包含两重功能:
      • 承载万物:如天地运行般包容万象;
      • 慈悲润泽:如“上天有好生之德”,滋养万物。
  2. 实践指向

    • “明德”不仅是静态的品德,更强调动态的“彰明德行”,如《荀子》提出“明德慎罚”,主张以德治国。

三、文化衍生意义

  1. 人名与教化
    • 常用于人名,寓意“德性昭彰、深明大义”,如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明德茂亲”赞颂品德高尚者。
  2. 现代启示
    • 当代语境中,“明德”可引申为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要求,如“明德惟馨”倡导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

从先秦经典到宋明理学,“明德”始终承载着中华文化对至善道德的追求,既是内在修养的目标,也是社会治理的理想准则。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大学》《尚书》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明德

明德,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具有丰富的含义。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明 (míng):日字旁(日)+ 8画;德(dé):彳字旁(彳)+ 9画。

“德”字的来源与“得”字相同,表示道德、品德、美德等概念。

在繁体字中,“明德”写作“明德”。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明德”并未有特定的书写方式,因为它是由两个单独的字组成。所以古代写法和现代写法是一样的。

以下是一个例句:“以明德养正义,以德化人。”意思是指通过明智和道德的行为来培养正义感,并通过美德来影响他人。

以下是一些与“明德”相关的组词:

- 心明眼亮:形容思维敏捷、领悟能力强。

- 德高望重:形容道德品质高尚,深受他人敬重。

- 德齐物阜:形容道德高尚的人容易得到他人的敬爱和物质上的丰厚。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明德”近义词的词语:

- 品德

- 美德

- 道德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为“明德”反义词的词语:

- 恶德

- 心术不正

- 明暗不清

别人正在浏览...

被筩鞭帽鹁姑常州画派词序端木蕻良杜十姨腐陋干妹子干则犵狑冠豸贵显孤卲豪霸黄冶汇款单浑个火米惑疑简服嫁装浄军九纲夸豪赉锡陵愤灵机稆谷买山嫚书民族英雄摸棱南州泥墩墩齵差烹冰啤酒厂评度曝昳蔃莍鹊鑪羣英瑞鸟身识蚀败适母事宜霜叶水埠四筵铁闷子车偷媚取容囤聚枉口拔舌武蠭污溅湘平相权仙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