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诗祸的意思、诗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诗祸的解释

因作诗而遭到的灾祸。 宋 刘克庄 《宋自达梅谷序》:“ 宝庆 丁亥, 景建 以诗祸謫 舂陵 。” 元 袁桷 《书郑潜庵<李商隐诗选>》:“若 商隐 则直为訕侮,非若为 鲁 讳者,使后数百年,其诗祸之作,当不止流窜 岭海 而已也。” 清 钱谦益 《王季木墓表》:“谤议喧然,死而未息,则发棺之诗祸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诗祸(shī huò)指因创作或传播诗歌而招致的灾祸,特指古代文人因诗作内容触怒权势者而遭受的政治迫害。该词浓缩了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典型特征,以下从释义、历史背景与典型案例展开说明: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定义:

诗祸:因所作之诗而获罪。多指诗句被曲解,招致政治迫害。

此概念强调诗歌作为文字载体引发的政治风险,根源在于当权者对隐喻、讽喻的敏感与打压。


二、历史背景与特征

  1. 政治敏感性

    古代诗歌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统治者易将艺术表达视为“影射朝政”。如宋代“乌台诗案”中,苏轼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被诬指暗刺皇帝,险遭处死。

  2. 文字曲解机制

    罪名多源于对诗句的牵强附会。明代高启因《题宫女图》中“小犬隔花空吠影”一句,被朱元璋曲解为讥讽朝政,遭腰斩示众。


三、典型案例举证


四、文化影响

诗祸现象折射古代中国“以言治罪”的传统,迫使文人转向隐晦表达(如咏史、田园诗),间接推动诗歌艺术中象征、双关等技巧的发展。然其本质为专制皇权对思想自由的钳制,成为传统文化中沉痛的一页。


参见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1卷,页943.
  2. 脱脱等《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钱穆《中国文学史》,三联书店,2018年,页217-219.
  4. 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10年,页189-191.

网络扩展解释

“诗祸”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因作诗而遭受的灾祸,尤其在古代常指文人因诗文内容触怒权贵或统治者而招致的政治迫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典型历史案例

  1. 宋代“乌台诗案”:苏轼因诗作被诬陷“讥讽新法”,遭贬谪黄州(提到类似案例)。
  2. 元代袁桷记载:李商隐的诗曾因隐晦批评时局被解读为“讪侮”,作者险遭流放()。
  3. 清代钱谦益提及:文人王季木因诗作引发争议,死后仍被追责,称“发棺之诗祸”()。

引申意义


使用场景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清史稿》等文献,或查阅、6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塔寺白譔搬配辨利朝颜大庭氏打雪仗吊奇定踪对空策发祥地凤綍封号干肃割酒龟虫国家利益画然护灵豁亮亮迦罗婆劫奖章戢兵截割忌食九儒十丐客邸矿区恇葸类例列籍蛉蜻溜势邈绵鸟网旁蒐远绍洽欢轻地青琼穷猿投林起卧惹怒如鸟兽散若隐若显升祚水匪说鼓书思鸟痠痛邃茂韬瑜天九题缺通都巨邑同源词图王完娶香粒险世械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