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名存实亡的意思、名存实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名存实亡的解释

[nominal;cease to exist except in name;exist in name only] 名义上或形式上存在,但实际上已不存在

有一方不守信用,协议就将名存实亡

详细解释

名义尚存在,实际已消亡。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 孔子 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於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周东迁失计》:“ 夏 商 之王,皆五六百年,其先王之德无以过 周 ,而后王之败亦不减 幽 厉 ,然至于 桀 紂 而后亡。其未亡也,天下宗之,不如 东周 之名存而实亡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 闽 中战艘尚有名水车者,然名存实亡矣。”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 东北 已经沦陷四年多; 华北 也早就名存实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名存实亡”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事物仅有名义或形式上的存在,实际上已经丧失原本的功能或意义。该词最早见于《韩非子·诡使》中“名存实亡而实乱”,后经演变成为现代常用表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为“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从构词角度分析:“名”指名义、称号,“存”表示留存,“实”强调实际状况,“亡”即消亡。四字组合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表象与实质的背离状态。这种语言结构在先秦典籍中已见雏形,《战国策》中“名存而实去者”的表述即体现了类似的辩证思维。

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以下三种情形:

  1. 制度或机构失去实际功能(如“徒具形式的监督机制”)
  2. 人际关系仅存表面维系(如“貌合神离的合作伙伴”)
  3. 传统习俗丧失本质内涵(如“商业化变质的民俗活动”)

近义表述包括“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等,反义则为“名副其实”。《汉语大词典》特别强调该词具有“批判性语义特征”,常用于揭示社会现象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在语言学研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将其归入“矛盾修辞格”范畴,通过字面矛盾强化表达效果。

网络扩展解释

名存实亡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指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实际功能、作用或本质已完全消亡。该词为联合式结构,属中性词汇,常用于描述制度、协议、关系等仅保留形式却无实质内容的情况。

二、出处与演变

  1. 早期渊源:可追溯至《韩非子·八经》中“名得而实亡”的表述,暗示名义与实际的分离。
  2. 经典出处:唐代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明确记载:“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反映当时孔子庙礼仪的形同虚设。

三、语法与用法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应用场景举例

  1. 社会现象:某些传统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名存实亡。
  2. 人际关系:夫妻若长期缺乏沟通与情感联结,婚姻可能走向名存实亡。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名存实亡”深刻揭示了名实不符的社会与人文现象,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隐含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奥山百县变音裨笠驳诘不遇传跸倒锁洞贯斗锡噩噩浑浑耳三漏飞荡缝际黑炭和朴黄彩黄儿米黄皮子祸及池鱼絜知机槛畸客鸡栖眷留绝招,绝招儿,绝着举国若狂蒯屦貍膏流磻柳叶眉立性鸬鶿懋官浼止面谩腹诽瞑光铭勒明前默悟男女有别凝淡偶婚品学兼优剖竹墙粉樵刍噙口钱拳毛禳厌茹素上价受雇霜影鼠撺狼奔頽发香麝乡宴小鸡胆哓音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