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铭勒的意思、铭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铭勒的解释

镌刻。《后汉书·冯衍传上》:“君臣两兴,功名兼立,铭勒金石,令问不忘。”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又述其行状,访余以铭勒之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印心石室文钞》:“刻诸笔管,以识御赐,亦古人铭勒鼎鐘之意也。” 章炳麟 《国家论》:“若夫成功以后,铭勒 景 鐘,斯适足为揶揄之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铭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铭”与“勒”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将文字镌刻于金石等坚硬载体上,以达到永久记录或传世的目的。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分层解析: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铭(míng)

    《说文解字》释为“记也”,本指在青铜器、石碑等物上刻写文字。引申为“深刻记住”,如《礼记·祭统》:“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文化内涵:古代铭文多用于颂扬功德、记载重大事件,具有仪式性与权威性。

  2. 勒(lè)

    原义为“套在马头上的带嚼子的笼头”(《说文解字》),后衍生出“雕刻”“镌刻”之意。《史记·封禅书》载:“勒石颂秦德”,即指刻石记功。

    功能指向:强调以刀斧等工具在硬质材料上施力刻写,赋予文字持久性。


二、复合词“铭勒”的释义

“铭勒”作为动宾结构复合词,其完整释义为:

通过镌刻的方式将文字永久留存于金石、碑碣等载体之上,用以纪功述事、传世不朽。

典型用例:


三、文化语境中的权威性体现

铭勒行为在古代具有三重权威属性:

  1. 材质权威:金石不朽,象征所载内容不可篡改(《墨子·兼爱下》:“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2. 仪式权威:多用于国家典仪、封禅祭祀等重大场合,如泰山石刻。
  3. 文本权威:内容需经官方审定,代表正统历史叙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金石之文,足以证史”)。

四、现代引申与使用

当代语境中,“铭勒”仍保留“深刻铭记”的比喻义,但实际镌刻行为多见于: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3. 王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
  4. 章学诚. 《文史通义》[M]. 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铭勒”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míng lè,其核心含义为镌刻,主要用于描述在器物、碑碣等物体上刻写文字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通过铸造或雕刻的方式,将文字、图案等永久留存于金石、器物表面。例如古代碑文、青铜器铭文等常通过“铭勒”完成。

  2. 词义分解

    • 铭:本义为在器物上铸刻文字,引申为“铭记、牢记”(如“铭心”)。
    • 勒:原指雕刻、刻划(如“勒石”),后也用于形容约束(如“勒令”)。
      两字组合后,强调通过刻写实现记录或纪念的功能。
  3. 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典籍,如《后汉书·冯衍传》中“铭勒金石,令问不忘”,唐代陈子昂的碑文作品中也提到“铭勒之事”,均指镌刻文字以传世。

  4.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铭勒”一词使用频率较低,更多以“铭刻”替代(如“铭刻于心”),但两者含义略有差异:“铭刻”可指物理镌刻或抽象铭记,而“铭勒”更侧重具体的刻写行为。


“铭勒”是古汉语中表示镌刻的书面用词,强调通过刻写文字留存信息,常见于历史文献与碑文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爱护遨赏霸德百克闭门思过蚕蠒乘船走马三分命触恼辞爵代签打腿调符掉罨子冻青而往繁花发取法雨冯闳豮豕改扮改造公子哥儿还潮红靺鞨后父忽忽悠悠胡颜之厚婟泽径向禁制品集体决腹燎煇留退柰苑南北和谈臬使诺诺铺德謦咳青髯蛩响取合驲丞荣祚商岭神飞色舞诗绢石腥收生妪丝子私子贪猥填漆痛醉土行圩堤无徵霞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