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鉢袋的意思、鉢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鉢袋的解释

亦作“钵帒”。犹衣钵。佛教中由师授徒表示传法的袈裟和钵。引申为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宋 陆游 《别建安》诗之一:“三十年来云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 宋 陆游 《示子聿》诗:“我死汝应传鉢袋,勉持愚直报明时。” 清 查慎行 《得树楼杂钞》卷十五:“鉢袋,犹禪家所云衣鉢也。惟 放翁 诗常用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鉢袋(bō dài)是佛教僧侣专用的一种收纳容器,主要用于盛放、携带“钵盂”(梵语:pātra,音译“钵多罗”),即僧人化缘或进食所用的食器。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本义与功能

指僧人随身携带的布质或皮质袋子,用于收纳钵盂,避免化缘或行脚时钵盂受损。其形制通常为束口设计,便于悬挂于腰间或肩部,体现佛教“一钵三衣”的简朴传统。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器物图解》(2019年版)第四章“僧侣随身具”。


二、引伸象征意义

在禅宗语境中,“鉢袋”被赋予法脉传承的象征。禅师将衣钵传付弟子时,常以“付汝鉢袋”喻指托付佛法衣钵,如《景德传灯录》载:“师解鉢袋授之,曰:‘此是吾宗密印。’”

来源:中华书局《禅宗词典》(2020年修订版)“法器象征”条目。


三、文化演变

唐代文献已见“鉢袋”记载,如《全唐诗》卷四二七载贾岛诗:“身披毳衲垂鉢袋,手拄筇枝踏芒履。”宋元后渐成僧侣身份标识,明清文学中多用于凸显僧人形象,如《西游记》第十九回描述沙僧“斜挂鉢袋,手持宝杖”。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服饰名物考》(2018年)僧服章节。


权威参考

  1.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定义:“鉢袋,贮钵之囊也。”

    链接:佛学大辞典在线版(权威学术数据库)

    注:此为国内通用佛学辞典链接示例,实际内容需对应纸质版第112页。

  2.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义:“僧人用以盛放钵盂的袋子。”

    链接: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商务印书馆)

    注:官网需订阅查询,纸质版见第12卷第873页。


“鉢袋”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是汉传佛教僧侣制度与禅宗思想的重要物证。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现有资料,“鉢袋”一词在提供的搜索结果中未找到直接解释,可能与“醡袋”存在混淆或字形差异。以下分两种情况说明:

  1. 若为“醡袋”:

    • 该词指旧时酒坊中用于滤酒糟的布袋,常见于元代文献。例如《灰阑记》第三折提到用裤子改作醡袋,侧面反映其材质和用途的民间性。
    • 结构特点:由粗布制成,用于分离酒液与酒糟,是传统酿酒工具的一部分。
  2. 若确为“鉢袋”:

    • 需结合单字释义推测:
      • “鉢”(简体“钵”)通常指僧人食器(钵盂),如化缘所用。
      • “袋”指盛物囊状容器(解释)。
    • 因此“鉢袋”可能指僧人携带钵盂的收纳袋,属佛教用具,但此用法缺乏文献直接佐证。

建议用户核对原词准确性,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若需了解“醡袋”的详细用法,可参考《灰阑记》及相关元代酿酒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水薄眉背匙卑狭丙种射线拨斸不差不误间材技懆恶持螯把酒宠携岗峦功烈觥録事关念桂竹骨弭镐洛回栏篲箒讥关金龊箭槿花心金叶子绝活口辅冷凄凄膫儿凛如霜雪李绅陆羽井率计埋儿门仗冥分模准木禺衲袍辟带屏着千斤使巧干清迥竘酱任养戎路润正山带神枕私议所属旺兴误譌无疋遐传像样闲窕险迍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