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艰难。《北史·列女传·封卓妻刘氏》:“时遇险迍,横罹尘网。”一本作“ 险屯 ”。
(2).谓遭逢艰难者。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御制》:“驱蝗灭火扶险迍,歷数百祀灵益振。”
“险迍”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艰难险阻
“险迍”指艰险困顿的处境,强调因外部环境或遭遇带来的困难。例如《北史·列女传》中“时遇险迍,横罹尘网”,描述封卓妻刘氏遭遇困境。
指代“遭遇艰难者”
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的“驱蝗灭火扶险迍”,此处“险迍”指身处逆境的人或事物,带有救济帮扶的语境。
两字组合后,强化了艰险与困顿并存的语义。
该词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如历史记载、诗词等,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北史》或明代地方志等古籍。
险迍(xiǎn xū)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险和迍。险的拆分部首为阝(或阜),总笔画数为11;迍的拆分部首为辶,总笔画数为9。
《险迍》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在文中的原句是:“自古文有险迍,言有可观。摛论辞极,异同尤备。”在这里,险迍的意思是指言辞之险要和深邃难测,可以引人深思。
《险迍》在繁体中的写法为「險迍」。
在古代,险迍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资料,我们无法确定古代汉字在书写上的具体细节。
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险迍,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组词:险恶、险要、迍邅。
近义词:险要、险狭、险阻。
反义词:平坦、宽广。
【别人正在浏览】